学生们正在接受在线直播技能培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田文胜 吉露琪
重庆工学院开办的“网红学院”近日成为网络热门话题,跻身“热搜”榜首,引发各界争议。
反对者批评该措施本身“不够严肃、不够理性”,也有人指责学校“没有做好本职工作”,甚至“有病”、“不道德”; 支持者呼吁“放下偏见”,认为此举“可能探索一条校企合作之路”。 《新模式》称,此举“不是洪水猛兽,大学尝试一下也没有坏处”。
那么,“网红”课程是如何走进大学课堂的呢? 这个“网红学院”到底是什么性质? 学生在“网红学院”会学到什么? 这个看似噱头的“学院”需要学生付费吗?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在线记者实地深入调查。
学生们正在上直播欣赏和案例分析课程。
“利用线上直播来完成销售有什么问题吗?”
9月27日,重庆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2014级本科生张翰在学校“网红学堂”课堂上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网络直播”。
五官精致,披肩发,穿着运动短袖和运动鞋。 她看起来和校园里的其他大学生没有什么不同。 事实上,她是“学术尖子”,还获得过国家奖学金。
“平时偶尔玩玩游戏,有时也会看‘网红’打游戏的直播,但没想到有一天我也成为‘网红’,自己完成直播。”她说。 “感觉很有趣,但更紧张。”
在几分钟的直播中,张翰选择与网友分享他是如何选择和使用面膜的。
在她看来,这个“吃螃蟹”的举动其实很契合她的小梦想。 “我学的是营销专业,毕业后我梦想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我一直在寻找一条可以帮助我实现梦想的具体路径。今天,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利用网络直播进行营销。 营销。” 她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在网上直播,喜欢看直播,如果能通过直播来完成自己推荐的面膜的销售,那有什么问题吗?营销只是营销吗?不能‘触碰’” “互联网?营销不是一定要在商店、电视或户外广告中进行吗?”
进入“网络学院”几天后,她从一个对网络直播一无所知的“菜鸟”,变成了“基本玩法都懂”的“入门者”。
王梦媛是一名2015级大专生,与张涵同校电子商务专业。 她喜欢唱歌,曾获得学校才艺比赛三等奖。
她涉足直播一年左右,在多个平台开设账号,凭借歌声收获了万余名“粉丝”。
“我进入‘网红学院’完全是为了追随自己的内心。”王梦媛说,希望能学到“网红”的知识。 “社会上有些人对‘网红’存在偏见,认为‘网红’只是炫耀、做各种不雅观的事情。其实,我们渴望的是能够更精准、更高效地完成营销的‘网红’。”互联网。” ”。
她相信,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她会对网络直播有更多的了解,会有更大的进步。
她介绍,“网红学院”教授的内容包括网络营销理论、传播心理学知识、具体业务指导等。 此外,还有舞蹈、形体、发音、交流等方面的内容。
“网红学院”的另一位学员姜伟觉得,这样的教学内容让他受益匪浅。
“是的,我直播的时候有人‘黑’了我。”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哭道。 “以前,我在周围人眼里是一只‘丑小鸭’,不爱打扮,不够漂亮。现在,我很自豪,我完成了一次线上直播!这就是一种成长。”
“以前不敢相信自己能做直播,现在,我至少可以在网络上勇敢地和陌生人说话,至少更有信心了,可以放手了。” 她表示,从事电商行业工作需要具备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 在互联网对人们生活和消费影响越来越大的时代,学习如何“在网上说话”是电商专业学生的一项技能。 “我什至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不可或缺的技能。”
基于此,当学院宣布举办“网上学院”的消息传出后,她勇敢报名迎接新的挑战。
报名并入选的19人中,还有3名男生。 其中一位就是曾获得热门方言音乐综艺节目《十三亿分贝》西南赛区冠军的学校“偶像”胡丽丹。
“网红学院”原本有19名学生,现在只剩下18人了。 此人因身体原因离开。
信徒们并不都是想象中的“双眼皮”或“锥子脸”,也不穿花哨的衣服。 如果不上直播,几乎没有人会认出这些“网红”。 他们看上去和普通大学生没有太大区别,但“网红学院”的每一位学员在接受采访时都站得笔直,谈话时面带微笑。
这些“网红学校”的学生纷纷表示渴望掌握网络传播的理论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网络营销”这个营销细分领域中寻找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对此,廖晓义显得更为迫切。 “我在农村长大,是祖母养大的留守一代中的一员,”她说。 “我想尝试一下,看看能否更稳、更好地走网络营销这条路,对此我有一些想法。” 有点兴奋。”
这些学生都表示是自愿报名的,对“网红学院”突然“火爆”以及夹杂其中的各种“点赞”和“口水”感到惊讶。
“我们只是想学习和掌握网络直播的知识和技能”,短发长耳的陈蓓蕾坚信“网红”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她甚至开始为自己刚刚起步的“网红”生涯写剧本:“我想用‘网红’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在娱乐性的内容——比如搞笑的故事——中巧妙地投放广告来宣传产品,让观众更容易接受。”
学生们正在上直播欣赏和案例分析课程。
“网红学院”不是一个院系,更不是一个学科或专业。
在学校官方看来,“网红学院”只是一个校企合作项目。 重庆工程学院管理学院是该项目的学校实施单位,院长是47岁的简玉刚。 在他看来,“网红学院”不是大学里的一个院系,也不是一个学科或专业,“而是在网络直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由学校和行业单位联合举办的专业订单培训项目”。行业。” 班级。”
从重庆大学毕业后,他从事企业营销工作12年,后放弃商界教书。 迄今为止,他已在重庆工学院工作了13年。
在简宇刚的“网红学院”构想中,他将其定义为一所以“实用”、“实战”为主要特征的“专业订单培训班”。 “通过这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掌握网络直播的基础知识。” 有了这些知识、规则和方法,毕业后我就能通过网络直播胜任企业营销推广、品牌传播等相关工作。”
“网红学院”诞生后产生的轰动和喧嚣远远超出了简宇刚最初的想象,这让他“感到压力”和“责任重大”。
“经过分析,我认为‘网红学院’这个词可能引起了一些人的误解。”他不好意思地说。 他最初想到了“网络直播学院”、“新媒体学院”等术语,“但总觉得与行业不够一致,所以选择了‘网红学院’这个标题。”
在他看来,舆论的哗然与人们对“网红”的认识不一致有关。
简玉刚认为,所谓“网红”是指在现实或网络生活中因某一事件、某项特长、某项行为而受到网友关注,并走红的人,或者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长期持续输出某种思想或知识。 还有受欢迎的人。
“然而,‘网红’泛娱乐甚至‘擦边球’的现象,导致一些人给‘网红’贴上低俗的标签,不加任何解释就将其打死,”他说。不完全正确。 还有鼓舞人心的正能量“网红”,有专业水平高的“网红”,还有为网友提供各种启示的“网红”。 我们正在努力打造的“网红”“红学院”是我院设立的一个培训项目,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专业、专业、善于通过网络直播实现营销推广和品牌传播的“网红” ”。
正因为如此,“网红学院”的选拔对象仅限于营销、电子商务专业的应届毕业生。 “通过之前的学习,这些学生已经积累了营销、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个学校和企业共同打造的订单培训班。”简玉刚说。 该项目由学校与重庆某文化传播公司共同推动。 双方于今年上半年达成协议。 7月3日举行签约仪式,9月15日,第一批学生选拔说明会在学校举行。 9月19日开课,9月20日开始正式训练。
预计“网红学院”的学员完成培训后,可能会到合作公司或行业内其他专业公司工作。 “我们希望这群学生能够成为真正专业、专业的‘网红’,实现自己的梦想。”
据悉,在应届毕业生中开设类似的订单班是该校多年来推行的做法。 以管理学院为例,2018年305名营销本科毕业生中,57人参加江小白订单培训班,30人参加三福百货有限公司订单培训班,62人参加广汇神州汽车西南汽车有限公司订单培训班共149人。 这种“量身定制”的培训计划试图复制未来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正式进入公司之前就可以上手,满足公司的用人需求。
这三个阶班都有自己的称号,而第四阶班则选择了“网红学院”,这也为日后的巨大争议埋下了伏笔。
《网红学院》的课程安排非常紧凑,上午10点到12点,下午2点到5点,晚上还有2个小时的课。
在简玉刚的设想中,为期三个月的“网红学院”包括三个阶段。 首先是“理论”部分,主要由学校和企业派出的老师完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网红’”; 然后是“实践”部分,主要由业内专业人士授课,让学生知道“如何成为‘网红’”; 最后是“提高”部分,力求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并在语言、礼仪、形体、基本功、职业道德等各方面进行提高。
进行“实战”网络直播时,师生不会接受网友打赏,但在教学过程中,会教学生如何与网友互动。
他表示,学校计划根据行业设立20个专业直播间,“每个直播间对应化妆品、服装、茶艺、时尚配饰、珠宝等不同领域”。
“我们不是培养网络艺术家,”他强调。 学校将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统一安排。 “网红学院”和其他“订单班”一样,“属于专业实践教学的一部分,我们不会向学生收取任何加分”。 以后就收不到钱了。”
“我们未来需要更仔细地考虑命名问题。”
引起轩然大波的重庆工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大学,三年前由专科升格为本科院校。 其前身是成立于2001年8月的重庆正大软件学院,目前在校学生近15000人。
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张野平是参与学院创建的元老之一。
“我们不能保守,靠葫芦画瓢,要坚持创新发展。”张冶平说。 学院发展最基本的战略是产教融合。 专业培养方案应邀请行业人才咨询,师资队伍应从行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学生应进入行业进行实习锻炼,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应具有较强的行业导向。 “总之,我们要立足行业。” 我们会根据行业的需求和变化来培养学生,让他们成为行业可以用的人才。”
在教学上,学校也坚持先完成通识教育,再进行专业教育,最后进入订单式行业教育。 “我们之所以如此强调行业教育,是因为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未来工作所需的技能。 技能。”
“虽然‘网红学院’这次引起了很大争议,但对于学校来说,我们的初衷是推出一个产教融合的具体起点。” 他表示,之所以设立“网红学院”,是呼应“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在线直播,营销需要在线直播”。
他表示,线上直播已成为企业营销传播、品牌推广的核心渠道之一。 我们注意到,“网红”作为网络直播的核心承载方式,已经超越了主播的概念范围,形成了互联网经济的新业态。 。
他用数据说话:2016年12月,用户规模达3.44亿,占网民总数的47.1%,月活跃用户达1亿,用户总数较2016年6月增加1932万从市场规模来看,在线直播的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约90亿增长到2016年的约150亿,增长了67%。 预计到2020年将成长为千亿级大产业,增长空间巨大。
《2016中国电商红人大数据报告》预计,2016年“网红”电商行业产值将接近580亿元,相当于伊利2015年全年营业额。武汉市政府投资50亿元建设中国首个网红小镇。
基于这些数据,他认为“网红”根本没必要谈。 “当代大学生掌握网络交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没有坏处。我们推出的课程符合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直接相关的是,即使学生未来选择不从事与营销和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些技能对于学生职业的长期发展也是有用的。”
张业平表示,学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在学生志愿服务的前提下,引导与行业直接相关的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参加项目专业培训,构建学生系统化的专业培训。线上直播、营销推广、品牌推广。 传播、新媒体运营等专业能力。
张业平表示,产教融合的发展思路不会因为“网红学院”引发的争议而动摇。 这个“学院”不是那个“学院”。 本质上是校企合作的订单班。 类似的做法在职业教育领域随处可见。 “从术语上来说,它被称为行业学院,或者跨专业虚拟学院,这也并不罕见。”
“今后推出这样的概念时,我们应该提前给出更多信息,明确我们‘网红’的概念,消除一些误解,防止一些人一听到某个名字就乱发出警告。” ”。 他说。
“另一个启示是,今后在探索类似的校企合作办学时,在项目命名上要更加谨慎,考虑社会接受度。我们的初衷是回应‘网红’行业,但在社会上可能与一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网红’有关。” 他说:“所以,我们以后取名的时候需要更加慎重地考虑。”
他表示,学校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能过度推崇“网红”、“主播”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