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综艺热点持续多层面培育音乐文化

如何观看音乐综艺热点——

 

音乐文化的多层次培育(如何看艺术热点⑥)

梁祥子

只有好的音乐作品才是永恒的,只有给观众带来新鲜而深刻的音乐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音乐综艺保持不变、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关键。

近十几年来,中国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已经习惯了每个暑假都有音乐综艺陪伴。 目前正在视频网站热播的音乐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以老中青不同乐队相互较量的形式吸引眼球,为众多观众拉开了今年音乐之夏的序幕。

相关数据显示,音乐类综艺节目在数量上连续多年占据卫视屏幕的主导地位。 2019年,从国内热门电视台及三大视频网站爱奇艺、腾讯、优酷的档期来看,预计音乐题材综艺节目将占同期综艺节目总量的25%左右,他们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国最受欢迎的人。 规模最大的综艺节目类型。

音乐综艺的持续火爆,有力地说明了音乐作为一种诉诸听觉的文学艺术形式,随着从电视媒体到网络媒体的生态变迁,不断更新自身的表达方式,让大众从听音乐到听音乐。从观看音乐到体验音乐。 音乐文化需求得到多层次满足,“音乐+综艺”也成为娱乐产业和大众文化市场的重要活力源泉。

音乐综艺在制作制作方面的不断努力,对这一火热现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音乐是一种通用语言。 华语音乐综艺节目的制作依托丰​​富的行业资源和经验。 面对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一直积极寻求节目模式的创新突破。 回顾中国音乐综艺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每一次“爆款”都有自己的制胜法宝:1984年播出的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打破了晚会综艺的局面。 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并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音乐综艺节目。 首届音乐选秀节目; 2004年《超级女声》打破职业歌手的限制,从社会大众中选拔; 2012年之后,《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相继推出,拉开了专业赛事帷幕; 而2017年以来的音乐综艺市场,既有《歌手》等老牌音乐综艺的年度“综艺N代”产品,也有《经典赞歌》、《乐队的夏天》等新品类。 《声入人心》。 不断出现,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和专业化方向。

随着音乐市场的细分化趋势,音乐综艺也出现了明显的垂直细分。 尤其是网络综艺,面对以青少年为主的用户群体,其发展重点逐渐放在音乐细分上,即通过小众音乐文化引发大众关注。 说唱、电子音乐、摇滚等看似小众的内容,只要有优秀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支撑,加上新颖独特的包装和节目呈现,就能成为荧屏流行文化。 正如一位综艺评论家所说,当观众厌倦了一般的流行音乐,而参赛者也越来越缺乏个性和实力时,那些前人没有做过的流派和音乐文化也能受到市场的关注。

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音乐综艺的火爆。 从客观角度来看,音乐综艺想要再创爆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个成功的品类一旦问世,抄袭模仿、流派扎堆的现象依然突出。 大量节目的反复探索,导致选手资源枯竭,音乐综艺造星能力持续下降。 ; 面对熟悉的面孔、熟悉的声音频繁“回归”,观众的热情和收视粘性很难保持高位。 “音乐+综艺”本质上是音乐文化与观众娱乐需求的结合。 音乐的娱乐化表达是大势所趋,也是更容易被市场接受的路径。 但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当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音乐电影、音乐故事、音乐偶像,而发人深省的作品所剩无几时,当音乐沦为载体而不是核心时,音乐综艺,这条未来之路是什么?

随着市场变得越来越眼花缭乱,我们需要回到我们的初衷和出发点:大众观看音乐综艺的真正动机是什么? 答案或许很简单:聆听好音乐,观看精彩表演,享受音乐作品和音乐文化的熏陶。 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无论节目包装如何更新,只有真正好的音乐作品才是“永恒”的。 这或许就是音乐综艺因应千变万化而保持不变的关键。 这里的音乐作品或许不再局限于某一首歌曲,而是通过节目的精致制作给观众带来新鲜而深刻的音乐体验。 这是最重要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些以小众音乐为主题的综艺节目,通过一些娱乐元素,让观众了解新的音乐门类,输出音乐理念和欣赏方法,提高认知和审美水平,这是值得肯定的。 又像《经典咏流传》探索了中国传统诗词的音乐性,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别样的光芒,又像《声入人心》让学院派的美声和“高亢安静”成为时尚又动感,都值得探索。 我们期待更多基于音乐专业精神的音乐综艺节目,从综艺市场和流行文化的需求出发,用匠心和精心打磨完善节目形式,为普通人提供更多的音乐体验,为大众带来新鲜血液。音乐产业,推动音乐文化进一步传播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