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翻看各大平台的热搜榜,可以发现最受欢迎的就是娱乐圈的丑闻和八卦。 谁结婚、谁生孩子、谁离婚,各方争论不休,周一开会,周三开会,让人摸不着头脑,恼火不已。 近日,某明星陷入丑闻,继续霸榜。 一时间搜索量前五的都是他的商品,让不少网友直呼劣质、烂。
为什么热搜变得这么有趣、低质?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热搜的产生机制。 虽然各大平台都声称这是网友自己“搜”出来的。 但通过一系列热点争议事件,人们已经看到这背后的算计并不简单。
据媒体调查,从公关公司策划主题,到吸引大V推波助澜,再到吸引网友持续发酵,围绕热搜存在着一条分工有序的“产业链”。 此外,一些平台也参与其中。 他们不仅乐于看到娱乐信息充斥屏幕迎合受众心理,还大肆兜售榜单位置、搜索排名等指标。 可以说,决定热搜出现的不是网友,而是流量经济产业链各方在煽风点火、火上浇油。
热搜变成了生意,让一些人嗅到了操纵舆论的机会。 造星流水线盛行。 明星、经纪公司(工作室)花钱买热搜、控制评论,“鲜肉”、“小花”凭空诞生; 粉丝团体和粉丝俱乐部遵循五种感官,胁迫一堆人。 粉丝支持排行榜、挑起争斗,确保偶像相关话题持续热度; 娱乐公众号、MCN机构等账号也常年追谣,拉动话题关注度,获取流量……最终,饭圈明星人气爆发。 作品稀疏,上榜时间较长。 有的甚至一年上热搜200多天,让人感叹“这就是买房上热搜”。
公共平台不是“娱乐大杂烩”。 娱乐新闻可以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但不应该成为全民追捧的“主食”。 让丑闻、八卦、私人爆料等占据“头条”,只会让虚荣、享乐、媚俗、浮躁、审美变态的“气球”膨胀起来。 一些所谓的明星被夸大、跌下“神坛”是小事,而淹没了真正有价值的新闻和尖锐的声音,导致注意力资源的滥用和失衡,压缩了受众的注意力,这就是大事了。理性空间,撕裂社会共识。
作为商业媒体的产物,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热搜都必须是“硬新闻”,但平台至少有责任宣扬正面价值观。 尤其对于很多人来说,“热搜”已经成为了新闻信息的过滤器,甚至是否上热搜也被视为某件事是否值得关注的尺度。 这意味着各大互联网平台具有明显的公共媒体属性,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舆论教育引导责任。 正如人们所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仍然看重媒体,因为它能产生有思想、有价值的内容; 社会仍然看重媒体,因为它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如果你死守流量逻辑而放弃教育而一味迎合他人,你只会逐渐把自己沦为信息和情感的垃圾场,最终失去存在的价值。
娱乐圈乱象要继续整顿,流量逻辑要深度整顿,那些不该做的交易要搁置起来,让热搜看起来像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