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大师安迪·沃霍尔曾说过:“未来,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名15分钟。” 如今,层出不穷的“网红”告诉我们,成名可能只需要几分钟。 在这个看重面子的时代,“网红”的定义仅限于外表青春靓丽、善于营销的年轻女性。 她们通过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塑造美丽、乐观、鲜明的个人形象来积累粉丝。 由此看来,在微博、微信、博客等社交媒体上,任何一个以肖像为基础的账号,都拥有一定的社交资产,并且这些资产具备快速转化这些资产的能力,都可以称为“社交资产”。网络名人”。
影响者将其社交资产货币化的最常见方式是通过广告。 但广告达到一定量后就会面临瓶颈。 大量的广告必然会破坏社交生态,导致粉丝厌烦。 另一种常见的变现方式是电商变现,即通过进销差价或利润分成的方式向粉丝出售商品来赚取收入。
因此,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出现的许多行业专家或某一领域的意见领袖,虽然其针对的对象仅限于特定人群,但影响力却很大。 无论是游戏、美食、动漫、健身、时尚,还是宠物、摄影、股票,各个领域的网红在垂直领域都有很大的流动性。
阿里巴巴无线事业部总监陈雷(昵称:文忠)强调,“网红”和“名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广义的名人是指拥有自己品牌的人,即IP化的人; 狭义的名人包括三类:校花、模特、白富美。 陈雷认为,狭义的名人必须具有高颜值、特定的风格和影响力,能够成为某个领域的意见领袖。 他还坦言,现在明星的身份很复杂,可以是演员、名人,也可以是网红。 陈雷认为,名人的概念远远大于“网红”的概念。 “网红”与名人,尤其是明星名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从名人与“网红”日益相似的营销行为来看,两者之间的界限也日趋模糊。 对于网络催生的网红,陈雷对他们的特点做了一些梳理。
首先,“网红”的草根粘性极强。 一个优质的网红必须懂得如何社交和管理粉丝。 据统计,他们每天至少花2到3个小时与粉丝互动。 因为粉丝关注“网红”不仅仅是因为产品,更多的是因为内容,或者说是对消费理念和价值观的认可。 尤其是在一些专业垂直领域(比如时尚、健身),“网红”的意见非常重要。 商品不再是商品,而是粉丝变美、“网红”与粉丝价值观交汇的重要媒介。
其次,“网红经济”注重用户运营。 互联网时代,流量和用户运营是“网红经济”的关键词。 电商领域的网红更注重根据需求决定供给,而不是根据供给决定选择。 也就是说,网红通过与顾客的交流,在生产前了解了产品的吸引力,并辅以搜索相关信息,进而决定每件产品的产量和款式。 这解决了批量生产带来的产品积压问题。
第三,无线时代推动了“网红经济”。 2015年,无线用户数量突破9亿。 2015年Q3数据显示,移动电商交易额已达5199.9亿元,移动电商占比56.7%,远超PC。 这一时期,网红数量呈爆发式增长。 然而,“网红”的出现并非一蹴而就。 它经历了一个积累和变化的过程。 1994年4月20日,第一条64K国际专线接通,标志着我国互联网时代正式到来,并迅速催生了一大批网络名人。他们依托时代背景,拥有独特的上网方式。成名和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