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评价:
“有他在,春晚才有年味。”
春晚导演评价:
“如果他的小品成功了,春晚就成功了一半。”
他们口中的他,指的就是每年给我们带来惊喜,带来无数欢笑的——赵本山。
虽说现在他已经离开了春晚舞台,但我们仍在怀念着有他的春晚。
各大社交平台,全是关于他的小品,并且不管什么时候点进去,都会有人在看。
而弹幕中、评论,清一色都是对他的想念。
“不是吹牛,赵本山小品出来,村里鞭炮十秒钟之内就能停。”
“一般小品开始前报幕,总有人在阳台对着外面大喊:赵本山来了,快回来吧。”
与其说春晚成就了赵本山,不如说是赵本山成就了春晚。
因为有他,春晚变得热闹,因为有他,春晚让人期待。
如今的他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以至于即便他离开舞台12年,也依旧不会被观众遗忘。
感谢春晚,但同时也埋怨
用一个词形容赵本山就是:少年老成。
66岁长这样;
34岁也长这样。
八角帽、灰褂衫,整体搭配总结下来就是两个字:老气。
“请把这封信教给赵本山爷爷。”
听到这话,他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我虚岁34。”
那个时候的赵本山,还很青涩,回答问题支支吾吾,在镜头面前极其不自然。
倪萍问:
“你的头发是自来卷吗?”
他挠头傻笑:
“怎么说呢,头发是原装的,后来才卷的头。”
腼腆。
羞涩。
不像赵本山,因为他舞台上塑造的“老蔫儿”太深入人心。
于是,为了“找回自我”,他拿出了演出时穿的衣服,直接在表演了“现场变装”。
小褂一穿,小帽一戴,台下瞬间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看着台下的笑脸,赵本山长舒了一口气,笑笑说:
“这身衣服这么受欢迎,看来以后要经常穿了。”
说这句话的本意是为了调节气氛,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这衣服真就穿了很长时间。
而且,一穿就是20年。
观众的呼喊,至今言犹在耳。
不管相隔多久,只要看到他的小品,还是会有很多人被逗得捧腹大笑。
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因为有梗。
比如: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名真争气。
比如把厨子忽悠成瘸子,厨师没钱,但有辆自行车,他脱口而出的:
“要什么自行车,要啥自行车。”
又比如语气激昂的:
“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哦耶。”
现在的小品是抄梗,恨不得把以前的梗全部用上,以前的小品是造梗,随便一句台词都能流传至今。
而这也就是他的作品能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值得玩味的是,对于这个一手捧红自己的平台,赵本山感谢的同时,也曾心存“埋怨”。
感谢,是春晚让他名声大噪,“埋怨”,是当初春晚的三次拒之门外。
第一次,是因为他没有准备。
第二次,是因为他的长相,太蔫儿不符合春晚的喜气洋洋的气氛。
第三次,是因为口音,大碴子味重,害怕南方观众听不懂。
而这种“埋怨”,在2004年之后,更甚。
那一年,赵本山的徒弟在相声小品大奖赛上,表演了一段二人转。
气氛烘托到时,演出却突然被叫了停,节目组给出的理由很简单:
部分片段不适合播出。
起初,作为评审之一的赵本山,只是在台下静静聆听。
但当主持人提到他的名字的时候,他终于忍不住开了口。
“我知道这是央视,但也请尊重演员的劳动成果,况且我也没觉得节目有什么过分的。”
尽管当时的他已经尽力压制了怒气,但他的这番言论还是被某些媒体定义成了“叫嚣。”
于是,“赵本山被央视”的传言无径而行。
越演越烈,哪怕后来赵本山亲自出面辟谣,也依旧没能控制住。
但好在,赵本山并没有被“吞噬”,反而借着这股东风,迅速发展自己的业务。
建立本山帝国
有很长一段时间,赵本山都处在“误区”之中。
春晚爆红后的他,为了能够迎合大众,为了身上的“艺术气息”更重,他开始有意无意的追求一些并不适合他的文化品位。
开了公司、卖了木材、当了老板,还做投资,甚至一度想带着公司上市。
飘飘然之时,妻子对他说:
“你现在已经在市场了,还要上什么市,再上就上天了。”
一句话,让赵本山顿悟。
之后,他不在追求名利,选择回到“原点”:
复兴二人转艺术。
世人只知现在的二人转事业红火,却不知,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中,这个职业被贴上的标签都是“不入流”。
首先是工作地点。
上不了台面,只能在葬礼,甚至一些刚开业的小店铺中表演。
其次演出内容。
为了噱头,有些二人转演员会在演出的时候讲一些荤段子,久而久之,这些人的名声就开始变“臭”。
悲哀。
难过。
暗无天日之时,赵本山出现了。
扛起了大旗,建立了刘老根舞台,拯救二人转演员于水火。
剔除脏话、倡导健康文明,甚至为了尽快让观众接纳“二人转”这门艺术,他将这个行业垄断,对二人转演员进行了集体“大换血”。
后来的事情我们也就知道了,刘老根舞台成功了,捧红了小沈阳、宋小宝、杨树林、王小利、刘小光等一众二人转演员。
能进入赵家班的都是各路豪杰,必定谁也不服谁,但赵本山有一套独特的管理模式。
进门先拜师,不管谁都得跪。
维持平衡,避免一家独大。
小沈阳火了,狂了。
赵本山让他当着众人的面子下跪,什么时候跪服了什么时候再站起来。
刘能有点名气,开始提条件,赵本山破口大骂,让他再也不敢如此。
谁强,就重拳出击,谁弱,就悄悄送温暖。
在这样的体系下,赵家班越做越强,长此以往,民间也就传出了一句俗语:
过了山海关,有事找本山。
父亲打拼,儿女“败家”
花13亿在海南买地,斥资两亿买私人飞机。
赵本山的壕,光是从这两点就足以证明。
然而,即便他再有钱,也依旧和大部分人一样,有一双让人操碎了心的儿女。
不是赵铁蛋,不是赵玉芳,而是和现任生下的双胞胎,赵一楠、赵一涵。
没什么优点,酷爱“炫富”。
女儿球球,直播间炫富,称自己一块表价值上千万;在商场为粉丝挑选价值64万的礼物;给素人男友花2000多万。
儿子赵一楠虽说露面少,但他的阔绰丝毫不输给赵一涵。
住三百多平米的豪宅,给女主播一次性打赏13.3万元,风声还没过,就又传出了他即将结婚的消息。
“给女方父家里面1000万当做彩礼,还在本地买了别墅。”
是真是假我们无从得知,唯一确定的是,驰骋网络的众网友们对这段婚姻很不满意。
一方面,是女孩家境普通,两人之间的差距太大;另一方面,是女孩的容貌。
“长相一言难尽。”
“缺口牙,笑起来嘴也是歪的。”
八字还没一撇,网友就开始发表言论。
可笑吗?可笑。
更可笑的是,球球也有如此遭遇。
官宣了恋情,发布了订婚照片,得到的不是祝福,反而是一群谩骂。
“这咋整的,像人造的塑料娃娃。”
“假脸太明显了。”
“这男的面相有问题。”
“眼睛就跟被隐形火柴棍硬支起来的一样。”
这些恶评总结三个字就是:迟早离。
狠毒且辛辣。
在他们眼中,有钱人就应该举止得体,有钱人就应该找个门当户对的伴侣。
但他们却忘了有一句话叫做:情不知所起。
不管是上档次还是接地气,都只是一种生活方式,每一个人都能选择自己想要的。
纵然他们挥金如土,纵然他们门不当户不对,那也是他们的人生。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
结语
知乎上有个经久不衰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如此想念赵本山?”
其中点赞最高、评论最多的回答是:
因为他已经成为了春晚的符号,甚至是成为了一个盛大节日的符号。
夸张吗?夸张。
但不可否认,这是事实。
以前,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等着赵本山的小品,屋外放着烟花,屋内吃着饺子,年味十足。
现在,一家几口人各做个事,十点不到全家睡觉,一问演了啥,啥也不知道。
是过年,但却没有年味。
所以我们怀念,怀念赵本山,也怀念当初浓浓的年味,更怀念的是我们成长中的每一次烟花的绽放。
虽说这几年沈腾的势头,颇有些“赵本山人”的意思,但他的“笑果”远不如小品之王赵本山。
如果想媲美本山大叔,估计沈腾还得再努力几年,甚至于更久。
毕竟巅峰时期的赵本山,几乎做到了无人能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