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附近有个早市,我经常会去那里买菜,因为西红柿是个好东西,所以我家中的西红柿是没有断档的时候的,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想讨论什么茄红素、自由基、前列腺之类的话题,不过我建议对健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在网络上查找一下,我想谈的依旧是营销。 我经常光顾的是一个每天早上都会开着一辆小卡车,拉着一车西红柿的的小贩,他们一家三口在大多数时候只卖西红柿这一种产品,这让我觉得他们的西红柿应该会更便宜一些,因为我觉得他一定会拿到更低的批发价,这里针对那些什么菜都卖,但每样都不多的商贩。
在他们的卡车上,西红柿都是被成筐的装在一起的,因为相遇的次数很多,而且有的时候我到菜市场的时间会比他们早,所以我经常会看到一个现象——当他们把一筐一筐的西红柿倒在货架上之后,会主动地把个子小一点的西红柿以及看起来有些残破的西红柿挑出来放到一边,然后在边上立一块牌子,写着一块钱一斤,而那堆大一些、卖相好一些的西红柿则标价五块钱三斤。
卖相好一些的产品贵一些,这是不破的真理,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曾经看到过,无论是大还是小的西红柿,他们都是从一个筐里倾倒出来的,这说明了这些西红柿的进货价是一样的,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把进货价一样的产品自己先分个三六九等呢?这个看起来很矛盾甚至是悖论的现象后面隐藏着一个来自实践的营销理论。
第一,如果大个儿小个儿、品相好与不好的西红柿放在一起的话,那么顾客会优先购买大个儿的、品相好的西红柿,这样导致了小个儿的西红柿会在比较中被筛选下来,因为这是一个早市,中午之前就会清场,所以没有被顾客选中的小西红柿就有可能被剩下,同样,在第二天这些小西红柿有可能依旧被剩下,这样日复一日,这些小西红柿恐怕就要变成坏西红柿了,更不要说我刚才还提到,有些被挑出来的西红柿本身就是有残破的。
第二,来菜市场买菜的人对价格是敏感的,大家一方面要买到好吃,高质量的菜,另一方面希望买到便宜的蔬菜。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合理的性价比,那些小的,差的西红柿卖五块钱三斤可能让人觉得不值,但是卖一块钱一斤就有可能打动那些更在乎价格的人,能以某个价格卖出去,哪怕这个价格是不赚钱的,也比西红柿烂掉、扔掉,一分钱都卖不了要好很多了。
第三,在顾客购买西红柿的时候,会看到商贩主动帮助顾客把小的,差的西红柿挑出来,这本身体现的就是一种积极的服务态度,这会让购买的人觉得更高兴一些,无形中增加了顾客成交的意愿以及下次回头购买的可能,这将会造成一个很良性的循环。
上面所描述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模型,小贩主动把卖相差的产品挑拣出来,既推动了销售,又赢得了口碑,从表面上看似乎让出了一部分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则是为自己的买卖赢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卖西红柿的小贩都懂得的道理,为什么在现实中却没有被真正地采用呢?那么多的以旧代新、以次充好呢?
我有一个朋友最近迷上了文玩,什么南红、战国红、碧玉、蜜蜡……他都希望能够买到一些作为收藏,但是他至今没有买到许多藏品的主要原因,就是现在的文玩市场产品真假难辨,他没法确认自己看上的雕件、摆件是真的玉石、玛瑙而非人工合成的。
难道是那些卖玉石,玛瑙,水晶的商家不了解信誉的重要性,不知道良好的口碑能够带来企业长久的发展吗?他们一定知道,但他们更知道的是:造假的成本太低了。
那个卖西红柿的商贩总是要来这个早市卖他的产品,买菜是一种区域性很强的消费行为,只要有一两个顾客不满意,有了负面口碑,那么很快整个社区的人都不会来他的摊位上买菜了;而文玩产品的销售则不同,即使有一些顾客不满意,也不会影响到其他顾客的购买行为。而从技术层面来看,西红柿的品质差很容易被看出来,而鉴别珠宝玉器的真假则需要很专业的仪器和方法,这可能会让很多顾客无法分辨真假,从而让奸商的侥幸心理发酵膨胀。
从价格方面来分析,西红柿品相的好坏,所造成的差价不过是一块钱每斤,而文玩产品的成色好坏,却有可能带来成百上千的暴利(如果到了万这个级别了,只能说卖家的鉴定能力也太差了,下次最好带个懂行的朋友去)。这也给了他们造假、销假的“动力”!
做研究的人总喜欢研究所谓的“完美模型”,但是从营销的角度来看,特别是在涉及大众消费者的时候,真正的“完美模型”是不存在的,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需求都是不同的。如果每个消费者都是理性的,如果每个商家都是本着良心作生意的,也许这个世界就是另一种景象了,虽然我知道那遥不可及,却希望有看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