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年年上演,年年让人失望。
尤其是那些语言类节目,如今已变得枯燥乏味、令人厌烦,尽是些脱离实际生活的矫饰和空洞无物的煽情。
还记得20多年前,大家对春晚印象特别深刻。那时候,看春晚是辛苦一年的老百姓们对自己的一种精神奖励。除夕夜,哪怕是最勤劳的人也会停下手中的活儿,坐在电视机前安安心心地看春晚。
当时有句话很流行:可以不过年,但不能不看春晚。
自2000年以来,尽管春晚每年都在如期举办,并且在技术设备方面不断提升完善,但其收视率却越来越低,逐渐失去了以往在国人心中的那份热捧与喜爱。
春晚,为什么越来越难看了?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春晚作品逐渐脱离现实生活,缺乏对百姓生活的深切理解和生动呈现,表面上试图与民众共情,实则难以创作出真正贴近人心的好作品。
他们不知道中国社会最底层的真实生活,为了生活需要付出怎样的难以想象的努力,强行地强调幸福感,只会让人觉得尴尬。
赵本山在《杨澜访谈录》中曾说过:春晚小品最大的主题就是快乐。
对于普通人来说,什么能带来快乐?当然是跟自己酸甜苦辣生活有关的节目。
试想一下,春晚节目如果不能真实反映出复杂多元的社会现实,总是选择性地忽视人民群众的生活百态,又如何能够企及大众对于文艺作品触动人心的期待?那些本该被挖掘的故事、被尊重的声音,在华丽包装下的春晚舞台上,只能无奈地保持着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