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画面,精致的角度,加上浓浓的人情味,苏泊尔独家冠名的《舌尖上的中国》让观众感受到了久违的诚意,打败了无数热播大剧,并带动了一批批纪录片的热播。2014年期待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携带中国各地美食生态再次席卷而来。提到《舌尖上的中国》一定会联想到最近火爆互联网的另一部主食微纪录片《舌尖上的柴火饭》,他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而在《舌2》千呼万唤使出来之际,《舌尖上的柴火饭》意外引爆网络。
与以往美食类节目不同,《舌尖上的柴火饭》侧重对于主食的关注,希望通过“探秘”我们中华民族悠久丰富的柴火饭文化传统、以及烹饪技巧、食材食器背后的讲究,来进一步理解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与《舌尖上的中国2》的主旨一脉相承。
《舌尖上的柴火饭》所传承的文化传统
柴火饭的历史可以追寻到稻谷的诞生,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均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此外,《史记•夏本纪》关于”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表明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作斗争,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而水稻的栽种真正进入到黄金时期是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
《舌尖上的柴火饭》最简单的烹饪技巧
随着食物的诞生其烹饪技巧也就随之逐步发展,从钻木取火到现代的燃气。食物种类的增多,技巧也繁华多样,煎炒烹炸涮煮炖。与《舌尖上的中国》崇尚多重美食、多种烹饪手法集合的风格不同,《舌尖上的柴火饭》坚持始终如一,一口锅,一碗米,一堆柴。阵阵米香就会肆意的漂浮在高黎贡山,东北雪乡,微山湖上。
《舌尖上的柴火饭》食器——球釜背后的故事
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鼎、甑、釜的出现让导热性能更加优越、锅壁受热越发均匀。“旺火烧柴,气蒸并重”,柴火饭在口感与营养上,都有了质的飞跃。值得一提的是,烹煮器皿“圆形底设计”,早已在这个时代出现、普及,并延续至近代厨房。
在《舌尖上的柴火饭》中,我们通过镜头,可以完整窥探到鼎、甑、釜“圆形底设计”的智慧精髓——相较于当代使用的“平底设计”而言,“圆形底”设计让锅内形成环流,每一粒米都能经过百次循环充分润水,达到口感与营养的最大化。而这种柴火饭烹煮工艺的出现,不仅影响着中国主食文化的演进,更为世界诠释了近代中国的饮食智慧。
2014注定是一个“舌尖”年,从开年的《舌尖上的柴火饭》到即将上桌的苏泊尔《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无不是在讲述着“舌尖上的美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