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红无怨无惧群嘲至 似曾相识宫词来

2018年,电视剧市场正处于IP改编、得“大女主”得天下的双重风口。当时,有不少声音希望重拍至今保持着9.1评分的《大明宫词》。但作为该剧导演的李少红拒绝了:她觉得有蹭商业热度之嫌,更重要的原因是她坚持女性视角创作,“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讲《大明宫词》,就不是我熟悉的了。”

那一年,李少红最终选择拍摄民间传说中“狸猫换太子”的主角,宋代传奇女性刘娥的故事。实力派台前幕后阵容,导演擅长的女性叙事,一贯精致独特的美学表达……《大宋宫词》从开机到开播一直被寄予极高期望。

但是,从万众期待到全网群嘲的戏剧化转折,《大宋宫词》只用了开播一晚。其一是剧情仿佛开了八倍速狂飙:赵恒王妃生子遇地震、宋太宗赵光义与四弟赵廷美因地震被埋、刘娥搭救赵恒与其相爱、刘娥与家人走散并小产、赵恒长子被刺死、刘娥被宋太宗赐死……你以为看了个全剧长片花,实际上它就是第一集的内容。高密度剧情中又夹杂着大量倒叙、闪回,让很多观众不知所云;其二是在快速递进中人物显得扁平缺乏逻辑,包括刘娥与赵恒的相爱、刘娥的圣母光环等等;其三是台词单薄套路,缺少应有的韵味,甚至出现“父皇自幼喜欢三弟”这样的低级语法错误。开播不足一周,《大宋宫词》的豆瓣评分从6.1滑落至3.8。

很多人不明白李少红为何会“失手”至此。即便剧集进行到中段,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为这部剧“发声”,认为它对历史剧拍摄,特别是怎样从女性视角看待历史变革是一次有益的表达。但在新媒体传播时代,碎片化、话题式的传播方式,使《大宋宫词》失去了与观众从容对话的机会。

这是一个遗憾的现实。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李少红导演却始终流露着创作者的豁达。她没抱怨也不甩锅,坦然反思了自己的失误,也透露着坚定和理性。

对话

直面批评

开头“激进”了 忽略了观众接受过程

北青报:第一、二集节奏非常快,即便市场上确实存在所谓“前五集定生死”这种情况,导致目前电视剧普遍将开局节奏收紧,但《大宋宫词》情节紧迫感仍然造成观众很大不适。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呈现效果?

李少红:我可能确实有些激进了。《大宋宫词》故事信息量很大,60年跨度,叙事任务非常艰巨。要把人物关系、历史相关因素讲清,又想用电影化的叙事方式而不是电视剧平铺直叙来表现,就想在开头尽量保留信息不丢失,后面通过不断回溯,来一点点捋清脉络。开播前又紧急对篇幅进行调整,客观上无法整盘一点点修剪,只能用最快方法完成压缩。我当时就想:能不能找到一个什么样的方法,在面对观众的时候,能够尽量保住所有我们认真拍摄出来的这些信息,给一个最全面的、更能够体现故事面貌的版本。但是目前的呈现,对观众来说信息量确实太“爆炸”了,这是我需要总结的经验——我跟这部剧相处了三年,所有细节都烂熟于心,却忽略了观众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

面对争议

观众开始或许不适应 有信心让大家慢慢接受

北青报:怎么看待目前对这部剧的争议?

李少红:(台词)被挑出错真的很愧疚,一直在懊悔为什么一帧帧看了几千遍竟然没看到!至于风格上的批评我有思想准备。其实作者式的叙述就要面对争议。争议对我来说很正常。我记得《大明宫词》开播当天下午,播出平台领导还给我打电话说要撤播,除非把关于武则天男宠的部分全部拿掉,我们通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话……播出半年后争议还非常大,什么不像古装剧、台词听不懂等各种批评声音,根本不像现在都是褒奖。服装也不是一上来就觉得美,“有伤风化”的指责也是狂轰滥炸。只是当时没有自媒体,反馈渠道少,不像现在这么快这么直接,但评论界里是炸了锅的。后来,有一篇文章第一次用“另类”来归纳了这部剧,认为它的作者式讲述、美学和女性化的历史观虽然都不是主流的,但是可以允许和接受的。一个“另类”一下子平息了这场争论。后来的《橘子红了》也有类似从争议到大众接受的过程,所以这次《大宋宫词》的经历对我来说多少有些相似。它一开始的作者叙事或许令观众惊慌失措,但我有信心在大家看完和理解了创作思路之后,可以慢慢接受。

作品视角

客观讲述女性立场 反宫斗替女性发声

北青报:对于业内比较流行的所谓大女主剧、爽剧,您是如何看待的?《大宋宫词》创作时段难免裹挟在这场潮流中,您会刻意跟它划清界限吗?

李少红:我们做电影的会比较强调作者心态,做电视剧也会不自觉用这种思路创作。虽然当时大女主戏很热,但我不想裹挟在所谓风潮之中。面对这样一个故事,我更愿意从女性在大历史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从比较客观的女性立场去讲述,而非单拎出一个跟环境脱节、甚至架空的“大女主”。

北青报:女性视角在这部作品中是否体现在更愿意展现后宫女性的“和解”而非“宫斗”?

李少红:宫斗实际是男性视角。这是一个反宫斗的戏,是一个听到历史长河中女性声音的戏。男性皇权给女性的定位就是生育子嗣,很多事情就会甩锅给女性,包括所谓“狸猫换太子”对刘娥的“黑化”。文学作品为了塑造包拯这个形象,可以很轻易地把刘娥为守护大宋江山的牺牲演绎成一个歹毒养母的权谋算计。这样的演绎在历史上是非常常态的,女性的声音被过滤掉了,这也是激发我想表现她们的最大动机。生育是男女共同完成的,“换”的过程男性不参与、不同意是换不成的,它必然是一个“阳谋”。我想为历史中的女性找出真实的可能性,带给观众。

我认为刘娥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她的内心是平权的。她内心中认定这半边天不是你赵恒赋予我的,它自然就存在,你嘱托我守护的大宋江山实际是我们共同的江山,而非狭隘的“宫斗”、争夺皇权。

北青报:片头强调本剧是“历史和传说”的结合。您是如何界定这部作品的题材?

李少红: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的空间是长期以来历史剧创作的困惑和争论焦点。近来这种讨论在反大古装中重又变得高涨,一些已经被解决的问题又变得不能被承认。去年刘和平曾经发表文章说,文艺创作最重要的是历史观,是如何用历史素材创作出更好的戏剧模型。在《大宋宫词》中我们时刻面临同样的问题,比如非常难写的澶渊之盟。最终我们的改编方式是在亲情面前让所有人重新思考战争。它不但没有贬低或者抹灭这场战争在历史上的作用,反而表达了不光是赵恒、寇准等男性在历史关头挺身而出,女人也一样作出了奉献,也再次重申这是大家共同的天地。

本组文/记者 杨文杰 统筹/刘江华

[ 责编:张晓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