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的音乐人戴笑盈和人生对话

创作来源于生活,戴笑盈的音乐作品,似乎总是在印证着这一点。

距离戴笑盈发新歌《给Hugo》已经过去差不多一个的时间了。一个月里,《给Hugo》收获了不少好评与赞美。

旋律悦耳,声音细腻,曲风特别……在众多的评价里,有人单纯觉得歌曲好听,有人赞颂母爱伟大,也有人从歌词的只言片语中,感叹人生不易,还有人打开网页搜索,才发现戴笑盈演了不少戏,长的也好看。

至少,在倾听《给Hugo》的短短4分41秒时间里,听众变成了戴笑盈的“死忠粉”。或许连戴笑盈自己也没想到,这本来是送给儿子Hugo的生日礼物,却意外地获得了这么多共鸣。

   戴笑盈的音乐身份对于乐坛来说,大概是最特别的一类,如同此前的作品《杂音》一般:她不在音乐节目里露脸,她的作品也不像通常的歌手那样,能够走遍各种通告和渠道,让更多的人听到;她倒更像是真正意义上的小众歌手、独立歌手。

她是音乐人,但不属于音乐圈。

也正是因为这种自顾自的“玩”,抛弃所谓流量、市场、反馈,不拘泥于套路、招式、玩法,让戴笑盈以纯粹的音乐和真挚的吟唱,走出了音乐圈的桎梏与模式,不仅还原了音乐本初的模样,也记录下了最真实的人生。

藏不住对女儿的喜爱,就发首歌《小美田》;人到三十,就发首歌《卅》絮叨几句;儿子快过生日了,就来首《给Hugo》祝儿子生日快乐。

   但率性的创作并不意味着“草草了事”。

比如,戴笑盈也会有《咱俩》这样的情歌作品,源于爱情,但却不只是爱情。这大概也是文艺创作者所追求的境界: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恰如其分地,高出一点点。

戴笑盈把这一点点,变成了歌曲里滚烫、苍凉、无助、温暖、希望和绝望的复杂情绪,变成了来回拉锯、甚至折腾的相聚与离别,变成了那个人歌合一、独一无二的《咱俩》。

   再比如,戴笑盈的《语文》,则是巧妙地让《语文》课本和人生剧本形成关联,既是创作者一个创新又走心的概念和角度,也形成了对听者的情绪冲击和思考回响。

那些拼音字词、散文诗歌,当这些熟悉的具象,通过音乐跃然耳边的时候,突然发现《语文》竟然就是人生的某个剧本。

   还有什么呢?应该还会有更多的故事吧。

似叹似歌的语调,自吟自唱的从容,再加上音乐里真实又纯粹的温度表达,现在的戴笑盈从音乐层面上,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鲜明的音乐表达体系,而且这种体系和外在的风格无关,就像八、九十年代的很多唱作歌手那样,这种体系首先是内在的一种气质,并由里及外的形成风格。

更遑论,戴笑盈还有一位“御用”词作人——那个写出了感动全网的《父亲写的散文诗》的董玉方。

不过,她始终是还是她,谁又会知道她下一次将带来什么惊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