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馆藏文物腐蚀率竟超五成业内人士称说法太夸张

“国内馆藏文物腐蚀率竟超五成?那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看到二千年前的古董吗?家里的宝贝还敢捐给博物馆吗?”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全国文博机构馆藏文物中有50.66%的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对此,有业内资深人士认为,这种说法未免太夸张。而文物修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许多古董就像年迈的老者,身上有病痛在所难免,而作为“医生”的他们能做的是尽可能延续它们的艺术生命。 有机质文物“伤不起” 有媒体报道称:全国馆藏文物腐蚀率超50%,而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经费仅占博物馆业务经费的5%,一时间引发各界热议。情况真的有这么严重吗? “没有问题的文物未曾见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物修复专业人士告诉记者,他接触过的文物几乎都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五成这个数据谁也说不准,说不定实际情况比五成更多,但原因并不一定完全来自文博系统,比如相当一部分文物出土时由于历史、地质原因,本身就存在部分腐蚀和病害等。”广东省博物馆某文物修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文物同其他自然界中存在的物体一样,都会有一个从诞生走向衰亡的过程。因为组成文物的物质各不相同,因此其病理病害也具有各自的特点。“按照其主要元素的化学性质可将文物分为无机质文物和有机质文物。无机质文物中的玉、石器及瓷器等,这类文物相对化学性质稳定,在一般环境中可以有较长的保存年限。对其最主要的病害类型是自然风化,出水、出土前盐分及其他化学物质的浸入损害等。无机质文物中的金属类文物比较稳定的是金银类贵金属文物,主要病害是表面变色(氧化膜);而青铜器等锈蚀粉化是最大问题;锡器更是会在低温时发生‘锡疫’,变成一堆粉末。” 有机质文物包括纸张类、丝织品类、象牙牛角类、漆木器类等。相对于无机质文物,有机质文物脆弱得多。“古人有云:纸寿千年(植物纤维),绢寿八百(动物胶质蛋白)。可见当时的人就已经注意到随着时间的流逝,事物必将消亡。但实际上现在保存的纸、绢类文物已经超过了古人界定的极限,这除了人们的精心收藏外,历代的文物保护技术也功不可没。这些物质大多来自动物、植物,腐烂、氧化、虫蛀、霉变、光老化等病害类型是阻碍其长久保存的主要危害。”该专家说,像近现代的科技产物,如唱机胶片、照片、底片等,也容易受到来自自然界中的光、电、磁以及温度、湿度等因素的严重影响。 上述是来自自然界的危害,除此之外还有人为的损害。直接的人为损害有跌落打烂,使用中的磨损、撕裂,食物、饮品污损,错误的修复、保护(如用透明胶粘连破损文物)等;间接的人为损害有空气的污染(尤其是二氧化硫污染,会导致酸雨)、灯光的照射、空调的不当使用(频繁的开关空调,导致室内温度、湿度变化过大)以及不适宜的收藏环境(如书画挂在冷墙上,易反水长霉)等。 修复就像“给老人看病” “总的说来,不论我们如何努力,一件文物终有一日会消失在我们眼前或因为严重损毁而失去文物价值。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延长文物的寿命,让文物更长久地为人类服务。”澳门文物保存修复学会会长陈志亮说。他把文物比作七八十岁的老者,身上有些病痛在所难免。油画修复专家简宇曦则告诉记者:“艺术品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它衰竭的过程。修复并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 国家文物局曾表示,造成馆藏文物腐蚀损失的“四大杀手”是文物库房条件不达标、文物保存环境控制设施设备匮乏、科研和运行经费严重不足、保护修复科技人才短缺。而资深业内人士则认为,文物保护最大的难度在于专业的修复人员太少,而民众又缺乏基本的文物保护意识和基本的文物保护方法,导致帮倒忙的情况时有发生。“应该说经费还是比较充足的,但文物总量实在太大,加上很多文物征集之前就已经是‘带病之身’,应付不过来。《文物保》中有‘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但是说起抢救,哪位医生可以确保病人都能平安无事,起死回生呢?文物的‘医治’其实也是同样道理,对于‘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的文物可能最大的限度就是把它变成‘标本’,或者变成一张照片。” 不敢捐?还是保存在博物馆里靠谱 “有网友说家里的宝贝都不敢捐给博物馆了,这恐怕有些危言耸听,因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般而言,馆藏文物从完好变为重度腐蚀是很少的。”文物修复专家认为,博物馆系统会将各种病害的发生概率降至最低。因为博物馆有良好的收藏环境,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物类型调节温度、湿度、光线照度、空气质量等技术指标。同时博物馆的人员也经过专业技术培训,会在取阅、搬运文物时最大限度地保证文物不受损害。 但也有业内人士坦言,文物保护涉及化学、材料学、精密仪器操作、历史、考古等学科知识,博物馆在引进人才时极少有如此跨学科的专业人才。一般保管人员只能对文物进行除尘、除锈等简单保管,很少能像医生一样对文物“把脉问诊”。某些省份可带队进行修补、保护的专业人士甚至不足10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对此,专家认为,虽然因为地区经济文化的差异,会有一些小的地方博物馆达不到文物保护的技术条件,但是也会比一般老百姓保存得专业些。某些媒体夸大其词,把一些博物馆发生的意外个案说成是普遍现象,是很不负责任的。简宇曦则表示:“如今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已十分重视艺术品保养这一块,科研、资金的投入力度都很大,也在逐步扩大自己的保育团队。”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内亟须能够承担中国文物藏品科技保护的国家基地。以故宫为例,这座世界著名的博物院拥有180余万件文物藏品,而其中上百万件需要修复和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正在建设中的故宫西河沿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用房和北院区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平台,今后将共同构成中国文物藏品科技保护国家基地。数量众多、体量较大的文物藏品,诸如明清地毯、古代家具、武备仪仗、车马轿舆、宫廷灯具、生活用具、西洋钟表、古建藏品等,都可以在这里得到系统的保护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