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
人们之所以如此追捧黄渤,不是因为喜欢黄渤本身,而是因为喜欢黄渤身上投射出的时代的缩影。小人物的悲哀,小人物的欢喜。在生存空间日益被压缩的今天,人的很膨胀,但是自身却很渺小,需要被梦想刺激,而黄渤无疑用电影帮我们演绎了这些梦想,无论是屌丝逆袭、绝地反击,还是感情失败一路向西去大理,这里面既有普通人真实生活的写照,也有身处井底的人们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黄渤所代表的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既不是生活在金字塔顶端的权贵,也不是生活在金字塔最底端的农民,准确来讲是处于无产阶级与中产阶级中间层面的人,他们虽然过得并不差,但是也并不好,虽不至于为生计犯愁,但是上升的空间却十分有限,这当中绝大多数人的自我意识还处于萌发阶段,但在自我意识还未完全萌发或形成前,个人也许就放弃了,首先各种环境不允许,其次自身的思考力和行动力不够。如果要问他们为什么活着,答案便是因为活着所以活着,而要问怎么活着,就是吃饭睡觉、娱乐。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这种精神会伴随着我们直至死亡,所以娱乐至死这种提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黑色幽默也许讽刺了现实,其实是了观众。让人笑容易,当让人笑着思考很难,因为人类一思考真正发笑的是上帝。所以聪明的做法是让他们笑就可以了,思考就免了。徐峥这么做了,拍了《泰囧》,宁浩这么做拍了《心花路放》,周星驰这么做了拍了《西游·降魔篇》。
还是回归到黄渤的脸,这个符号背后的意义,首先从黄渤的自身来看,我们之所以爱瞅这张脸,除了因为这家伙确实是个对生察入微,基本功过硬又好琢磨的好演员之外,更重要的是这张脸足以为这个时代的小人物们代言。
在《泰囧》、《西游·降魔篇》和《心花路放》这三部电影里,你都可以找到同一张脸——时而绽放出狡黠的笑容,时而写满有口难言的郁闷和焦急。有人说,这张脸也正好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其实恰恰相反的是,我们这个时代,属于这张脸的主人黄渤。
若非要拿某个人来和黄渤作比较,那么这个人肯定是周星驰,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喜剧符号,不同的是周星驰属于过去的某个特定的时代,而黄渤则属于当下这个时代。从《疯狂的石头》里的蟊贼黑皮开始,这张脸和那口土气的胶东腔普通话,以及略显夸张的肢体语言,便已让人眼前一亮,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绝非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三板斧型选手,出手惊人之后,还有后招。《斗牛》里的泼皮破落户;《泰囧》里的典型职场贱客,都被他演绎出了不同的喜感。尤其是《西游·降魔篇》里那只猴妖,甚至让周星驰都惊呼:“黄渤是喜剧王中王!”……想起当年第一次采访他说起坊间已经开始有人管他叫“草根周星驰”时,他吓得连连摆手那一幕。从“草根山寨版”到被本尊肯定,不过区区数年。
小人物的悲哀,小人物的欢喜,同欢喜共悲伤,黄渤拉近了观众与荧幕的距离,从早年的进城打工青年,建筑民工到为头牛蹉跎一生的升斗小民,为女神鞍前马后操心劳力的备胎屌丝,在陈可辛的《亲爱的》里,他终于结结实实证明了一下自己的催泪能力,声嘶力竭挥舞匕首后,从路桥上一跃而下和坐在派出所楼梯上痛哭两场戏,看哭了全场观众,巾帼须眉,概莫能外。亦庄亦谐四个字用来形容他,似乎尚嫌不够。
我们之所以爱瞅这张脸,除了因为这家伙确实是个对生察入微,基本功过硬又好琢磨的好演员之外;更重要的是这张脸足以为这个时代的小人物们代言——我们愿意把自己代入银幕上的这个家伙,其实无关长相。而是他塑造的那些角色,为价值千万的翡翠机关算尽,最后叼着一块面包在高架桥上奔跑的笨贼;历经千辛万苦找回丢失的儿子,却被孩子视作陌生人的父亲;为爱情放弃事业,却最终被爱情放弃的失婚男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刻在这个时代骨子里,也像经久不散的霾一样困住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东西,或许,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荒谬。而这种荒谬,到最后,都化成了这张脸上那个意味深长,略显苦涩的笑容。
时代需要黄渤,人们需要黄渤,但黄渤宣布要抽身而去,很显然表演经没法给他带来那种熟悉的悸动,另外,有时候被打上标签既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巨大的否定,所以黄渤选择休息一段时间后重新上路。虽说票房不是衡量一部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但至少是衡量这一部分人审美趣味的标准之一。面对这样的审美趣味,黄渤能做的大概也只有继续苦笑着,向世界展示这张,和时代互为映照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