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辉八卦娱乐网
首页 > 大陆 > 终于 有人站出来骂好莱坞了

终于 有人站出来骂好莱坞了

这些年的好莱坞,在“正确”这条路上越跑越癫。 起初,他们增加了少数族裔在评审人员的阵容,让白人男性创作者的话语权不再那么绝对,并且给予女性创作者更多支持,以降低职场性骚扰的概率,总的来说都是一些积极的改变,也赢得了部分观众的肯定。 《犬之力》导演简·坎皮恩 但是随后,尝到甜头的好莱坞似乎陷入了某种执念,在电影里塞进“正确”元素逐渐变成了万能创作套路,甚至不惜打破经典作品带给观众的固有观念,无限量地往上叠buff,生怕观众看不出其中的“正确”。 真人版《小美人鱼》剧照 再后来,“正确”成为一部分人的绝对评判标准,过往那些不“正确”的作品,被扒出来公开谴责,创作者个人身上的道德瑕疵,也成为他们否定一部作品的“大锤”。 最终结果就是,好莱坞硬着头皮为了正确而正确,观众只能吞下那些表面正确的怪东西,骂之前还得好好掂量骂得够不够“正确”,当年代表业界最成熟的体系,如今变得故步自封。 好在,终于有人看不下去如此“发癫”的好莱坞,拍出了一部全程讲大实话的讽刺喜剧——《美国小说》。 影片的男主是一位生于波士顿的非裔作家,如今在加州生活,同时在大学兼职授课。 对于写作这件事,男主奉行完美主义,他喜欢咬文嚼字、深度思考,但无奈如今的出版社只想赚快钱,屡次拒绝了他的书稿。 教学方面也不太顺心,男主的授课内容由于涉及美国历史,出现太多种族歧视词汇,屡次遭到学生的举报,最终被学校勒令停课。 固执的男主想不明白,他出不了书、上不了课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这个黑人不够“黑”。 他所处的美国文化语境,已是一个“乐见其黑”的环境,人们希望看到更多展现少数族裔的作品,关注底层少数族裔的处境。 这个大趋势放到出版行业,就是出版商希望男主这样的非裔作家,去写表现非裔底层人群的苦难故事,遣词造句越糙越好,主人公命运越惨越棒,因为这类书出版就有人买,改编成影视剧就有人看,是一桩只赚不赔的好生意。 而在普通人的生活中,人们对于“正确”更加敏感,甚至有些白人会先于男主这样的“当事人”,对那些充满冒犯的行为和词语加以抵触和批判。 你越是敏感地规避、纠正这些东西,就越会得到其他人的肯定,这似乎成了某种“潮流”。 但固执的男主不理解,为什么如今人们会因为一个词而如此“脆弱”,他更不屑于捞快钱,自降身段去写那些故意杂乱无章的流水账故事。 于是,在写作和授课双双停摆的空白期,他决定回到波士顿看望家人,顺便出席当地举办的读书节。 没想到的是,他刚回到波士顿不久,家里就接连出现变故。 作为家中顶梁柱的妹妹突然病发身亡,留下了年迈的母亲。而母亲的阿兹海默症忽然加重,需要住进费用高昂的疗养院,有专人照顾。 男主本想指望和弟弟分摊养老费用,结果发现弟弟离异后就变成了四处鬼混的loser。 巨大债务压力下,男主忽然想起了读书节发现的,那本当下畅销非裔女作家写的“快钱小说”,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一口气仿写了一本“黑人文学”,buff叠了一层又一层: 他用了一个化名,执意把这本任性创作小说发给了出版社,以此表达自己对当下行情的厌恶。 讽刺的是,男主写的这本泄愤的“垃圾”,竟然被屡次拒绝他的出版商看中了,率先开出高价购买,经纪人为了隐藏他的真实身份、增加噱头,谎称小说的作者是个通缉犯。 没想到出版商对此深信不疑,在电话里毫不吝啬对这本“垃圾小说”的赞美之词,生怕抱不上男主的大腿。 男主本想拒绝,认为只要坚持把书名改成《FUCK》,出版商就会知难而退,但对方已是铁了心要从男主这里大赚一笔,也就这么答应了。 好莱坞的大制片人此刻也闻风而动,准备把他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冲击奥斯卡奖项。 资本的一阵飓风刮过,男主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解决了自己的债务危机,让母亲住上了高档的疗养院。 更讽刺的是,男主受邀成为当年文学奖的评委之一,而他用化名写的那本《FUCK》,最终被推举为第一名…… 从剧情来看,《美国小说》的确是近年来好莱坞最具“攻击性”的电影之一,当下美国文艺圈的那点冠冕堂皇,几乎轮番数落一遍。 影片的讽刺基调,从片中男主经纪人的一句对白就能看出——“白人并不想看到,他们只想被饶恕”。 在当下这个环境,为了凸显“多元化”,少数族裔开始成为白人争相拉拢的对象,比例越高越“多元”。 于是,尽管男主的作品并不涉及非裔人群,但还是因为自己的肤色,被书店归为“非裔美国人研究”,尽管他经常被出版社退稿,但依旧因为自己是少数族裔,就摇身一变成了权威评审。 同时,为了彰显对少数族裔的人文关怀,白人开始允许他们的苦难生活被看见,文字越粗鄙,画面越粗砺,身份越底层,就越受到他们的追捧。 因此,男主仅靠着一个“通缉犯”的假身份,就迅速获得了出版商和大制片人的资本投入。 但本质上,这些掌权者依旧在掌权,暗中操控让大众去看他们想让大众看到的东西。 在此逻辑之上,“正确”就变成了一则屡试不爽的生意经,它可以同时利用少数族裔的呼声和白人社会的内疚去“黑白通吃”,赚得盆满钵满。 六月节:美国解放黑奴纪念日 这番环环相扣的操作,也正应了片中那个制片人的话——好莱坞有一堆骗子。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小说》并未局限于对业内的讽刺,片中最大的讽刺应该是男主自己。 他出生于中产家庭,家里大部分成员从医,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成年后过得也很体面,与他不屑的“黑人文学”里描述的那种底层生活距离遥远。 因此,男主从不觉得“种族”在自己身上是个问题,也讨厌市面上流行的“黑人文学”,认为那些东西在刻意夸大非裔族群的弱势地位,只会让白人加深偏见。 他也看不上那位当下最畅销的非裔女作家,对其多次贬低,却始终不肯抽出时间通读一遍,更不知道女作家的小说其实吸纳了大量真实素材。 男主再三与那些凄惨的底层故事划清界限,实际上也是在与自己的家庭划清界限,直到这次回到波士顿,他才被现实和狠狠打了一拳。 他从未听说过爸爸曾经出轨,也不清楚妈妈负担不起自己的养老费用,他甚至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从小之所以独占父爱,是因为弟弟取向弯、妹妹是女性而不受父亲待见。 本质上,他其实与那些冠冕堂皇的白人一样,盲目自大地忽视了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 讽刺的是,男主与那位畅销书女作家同时代表少数族裔,成为了文学奖的评审。 讨论过程中,他轻蔑地认为对方写的东西与自己化名写的《FUCK》一样垃圾,都是刻意迎合白人市场的产物。 而女作家则一针见血地指出,男主的问题根源在于他其实比任何同胞都希望得到白人的认同,他一直都是种族问题的受害者,只不过一向自负的他总是视而不见。 被女作家驳倒后,男主出门在走廊看见了一幅照片,源自1939年经典的“克拉克娃娃实验”。 实验中,心理学家将两个形状完全相同,肤色分别为黑、白的娃娃拿到被实验的黑人儿童面前,让他们挑选认为最乖、颜色最好、最愿意一起玩的娃娃,结果有百分之六七十的黑人儿童都选择了白色娃娃。 这个结果让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偏见、歧视和种族隔离,会导致黑人儿童产生自卑感和自我厌恶,如果社会一直强调“白人好、黑人坏”,那么黑人的孩子会尝试通过否认自己的种族,来摆脱自卑的陷阱。 从这个角度来说,男主其实就是那个选择白人娃娃的大多数。 影片结尾,男主决定把自己假扮通缉犯写“黑人文学”的这段经历改编成电影,得到了制片人的支持,他设想了好几版故事的结尾,但都没能让制片人满意。 于是,他索性改回原来的小说版本,黑人男主在领文学奖时,FBI突然闯进来,一言不合一通枪战,把他当场击毙——毕竟,这是当下最流行的趋势。 男主最终的“同流合污”,也恰恰说明好莱坞当下的现实。 大家都知道要“正确”,大家也都意识到这么强调“正确”不太妥,但没有人能找出最终的解决办法。

标签:

猜你喜欢

跟中国内地区别 在这个世界的哪...
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那个能让我们感到归属和安心的地方。"属于哪里"这个问题,似乎简单,却又充满了深意,...
大陆居民与内地居民的区别 音响之旅心灵的奏鸣
一、序言:音乐的魅力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语言是无声的,它可以触动人心,带给我们无尽的愉悦与慰藉。这种语言就是音乐。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表达情感...
地球第八大陆 自动独立梦想1...
在未来的100年里,人类社会将会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这些变革将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以及我们对自由与独立的理解。"100年不回归自动...
利莫里亚大陆 自主创作或专业...
在漫长的车程中,音乐不仅仅是一种音频刺激,更是心灵的一剂良药。它可以帮助我们放松心情,减少疲劳,同时还能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那么,在选择开车时听的歌曲时...

强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