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8飙升到8.5挺住别让它ldquo消失
这几天,我将《隐入尘烟》反复看了3遍,过程流了很多泪。
它讲述了:
在西北农村,两个被各自家庭抛弃的大龄边缘男女(马有铁曹贵英),从被动结合,到相濡以沫,再到双双隐入尘烟的故事。
这是一部完全不被院线看好的影片:
题材偏边缘、文艺,受众群体有限,主创阵容薄弱,知名度低,预测票房顶多不超300万。
也因此,上映前几天,它的排片率不达1%。
然而谁也没料到,
影片上映后口碑不断发酵,豆瓣评分从7.8一路上涨到8.5,
上映第62天,票房正式突破1个亿,堪称“文艺片票房逆袭的奇迹”。
很多人感动于影片中两个底层边缘人,相互取暖,在匮乏中饱含深情的浪漫;
然而也有人称之为脱离现实的「乌托邦」,就像豆瓣网友 sleepy Mia 所言:
的确,影片呈现的并不是100%真实的农村现状,
而是一个被赋予了温情、浪漫色彩的乡村爱情故事。
但为什么它的评价依然这么高?
在影评《隐入尘烟:为何它可能是今年最好的国产电影》里,作者雁城给了我们答案:
它展示的,是一种挣扎在「必要性的生存」和「非必要性的爱」之间的命运。这种展示,在当下,尤其在这个踯躅前行的时代,显得难能可贵,因为:它为部分人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而真实的窗口。
今天我想聊的,就是这扇「未知而真实的窗口」背后的东西。
一个边缘个体,爱上另一个边缘个体
男主马有铁,从小寄住在哥哥家,像牲口一样被使唤了半辈子,人到中年,依然光棍一条。
女主曹贵英,从小住在哥嫂家的窝棚,被随意打骂,身患残疾,长期尿失禁,还不能生育。
两人卑微如草芥,在家人安排下走进相亲饭局,尴尬得不敢看对方。
期间,嫂子催促贵英出去尿尿,以免失禁丢人。
在后院,贵英看到有铁蹲在地上,默默地心疼一头刚被主人打骂完的驴,给它喂苞谷。
她心里闪过2个念头:
这头驴的命比我好;有铁是好人。
随后,有铁回到自己的屋子。
贵英站在雪中一动不动,直瞪瞪地望着有铁,有些呆滞。
有铁抬头看了她一眼,继而羞涩地低下头,浑身不自在。
这是两人的第一次对视——
她爱上了他。
结婚当晚,贵英尿失禁,蜷缩在炕角,努力掩饰难堪。
有铁察觉到了,却啥也没说,默默起床给炕添了煤炭。
半夜,贵英半身趴在床头,向着炕头,沉沉睡去。
这也许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没有因为失禁而遭到嫌弃或羞辱。
白天,夫妇两人被村民调侃,贵英吓得再一次尿失禁。
有铁二话不说,拿着大衣披在她身上,搀扶着她离开。
有铁确实是个好人,对驴好,对贵英也好;
且这份好,不是单向给予,而是双向滋养。
有铁替哥哥去城里运家具,折腾到半夜,结果非但得不到感激,还被一个劲抱怨搞那么晚。
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牵着毛驴回到村口时,看见贵英蜷缩着身子,站在寒风中东张西望。
他瞬间来气:
“深更半夜你不在屋里呆着,跑出来干啥?冷飕飕的!”
贵英沉默半晌,颤抖着双手,从怀里掏出一罐水递过去。
有铁轻轻抿了一口。
呀!水是烫的。
贵英小声解释道:
“罐子里的开水,都冷了好几回了,换一回,你没回来,换一回,你没回来……”
言下之意,从村口到家里,她已经来来回回跑好几趟去装开水了。
这也许是有铁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受到被牵挂、被重视的感觉。
他将罐子递过去给贵英暖手,并为她披上刚从城里买的毛大衣:
“这衣服够长,够暖和,也能把你的遮住。”
这是两人第一次你来我往的情感互动——
他爱上了她。
就这样,两人从陌生到熟悉,从相识到相爱,彼此正式有了交融。
相遇或许偶然,但相爱却是必然
有铁对贵英的疼惜,贵英对有铁的依恋,一幕幕落在乡邻眼里。
村妇满脸羡慕,村夫却报以酸溜溜的嘲讽:
“你羡慕他疼老婆,你怎么不嫁给他呢?你给她当老婆,他照样疼你一辈子。”
言下之意,有铁真正疼爱的,不是贵英这个人,而是给他当老婆的女人(无论她是谁)。
甚至不少观众(包括我),一开始也有类似的观感:
一个穷困潦倒的光棍,一个身患残疾的女性,凑在一起顶多是惺惺相惜,哪是什么爱情。
直到看到影片后半段,两人偶然聊起一个疯子的故事:
有铁:以前我们村有个疯子,天天嘴里叨咕着“对镰刀,麦子能说个啥……”贵英:我们村也有个疯子,也爱说这些话。有铁:小时候我和小伙伴经常拿石头砸他,老师很保护他,一边批评我们,一边给他馍馍吃……贵英:我也给过他馍馍,还因此被哥嫂狠狠地打了一顿,半个月都走不成路。
那一刻,我猛然意识到:
在相亲饭局上,贵英爱上有铁,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因为她跟有铁一样,也是一个受尽欺凌、却始终对弱者报以慈悲之心的人。
换而言之,
她和有铁在人性上是同频的,在灵魂深处是共鸣的。
因为这份同频与共鸣,她能透过有铁落魄的外表,看见他高贵的灵魂;
因为这份看见与懂得, 她认定了眼前这个男人,并无怨无悔地跟随他。
在《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里,武志红老师说:
在关系中:
看见,就是爱。
当你看见我这一刻,有两层镜子的含义:
第一层是物理层面的——
你的眼睛宛如一面镜子,我从中看到了我的样子。
第二层则是灵魂层面的——
当你用心看到我时,你的整个灵魂的反应,就像是一个抽象的镜子一般,照出了我的存在。
而从哲学上可以说,没有「你」的看见,也就没有「我」的存在。
从这个维度来看,有铁和贵英——
一个穷困潦倒的光棍,被当“牲口”使唤了半辈子;
但透过贵英直瞪瞪的眼神,他被看见了,获得了存在感,活成了“人”。
一个身患残疾的女性,被羞辱打骂了半辈子;
但透过有铁善意的涵容,她被接纳了,获得了存在感,活成了“人”。
因为「你」的看见,从而有了「我」的存在——
或许,这才是世间男女之间,真正且纯粹的爱。
生存岌岌可危,唯有爱始终持续
这份爱,是两人关系持续升温的前提。
因为有爱,才会有心甘情愿的相守。
她对他的相守,是无怨无悔的追随——
村里最富有的大老板身患重疾,急需输血。
有铁是唯一一个血型匹配的人。
村长和村民为了利益,不顾有铁个人意愿,软硬兼施将他拖去献血。
只有贵英,一直默默地陪在丈夫身边,满脸心疼,连饭都顾不上吃。
他对她的相守,是一根裤腰带——
夏天两人同睡屋顶,有铁拿着腰带将贵英与自己牢牢拴在一起:
“我得把你拴紧些,省得你半夜滚下去。”
言下之意:我想和你长相厮守,永不分离。
因为有爱,才会有伤害过后的和解。
秋天收割完麦穗装车,贵英负责递送,但却不断踉跄,摔了一回又一回。
有铁心疼撒在地上的麦粒,忍不住破口大骂:
“你这个闲王,几捆麦子都递不上来,还不如一头驴!”
他气愤地将贵英推开。
贵英一声不吭,扭头转向一边,独自走回家。
有铁意识到自己伤害了贵英,拉着驴车跟在后面,一遍遍发出邀请:
“来上车吧,我专门给你做了个窝窝……”
半推半就之下,贵英还是坐上了车。
她原谅了那个鲁莽的他,即便他不经意伤害了她。
因为有爱,才会在匮乏中开出浪漫之花。
磅礴雨夜,大雨冲刷了刚刚砌好的泥砖。
贵英焦急地拿胶纸护砖,有铁却第一时间把胶纸披在贵英身上。
在他眼里,贵英比砖重要。
风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两人越来越无力,最后瘫坐在地上哭中带笑,笑中带泪。
哭,是因为心疼砖头被雨水冲毁;
笑,是因为此时此刻身边还有你。
次日,两人并肩坐在泥地上,回忆初见面的场景,互诉衷肠,满是甜蜜。
夜里,贵英对着有铁含情脉脉:
“我以前在院子里听到的雨槽哨声,都没有这里的好听……”
砖散了,但爱还在,浪漫也还在。
以上一系列桥段,乍看之下,有些悬浮,不禁令人生疑:
两个落魄之人,连生存都岌岌可危了,爱真的还存在吗?
然而,当真正明白关系中爱的真谛以后,你会发现:
它是存在的。
关于“爱的真谛”
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他的哲学,整体上可以视为“关系本体论”。
他认为,关系有两种,
一种是“我与你”,
一种是“我与它”。
意思是:
当我把你看作实现我目标的工具和对象时,关系就是“我与它”;当我放下我的预期和目标,全然与你相遇,关系就是“我与你”。
当真正理解了这一点,你看待世界的眼光会变得清晰透亮很多。
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经常借着“我有一个正确目标”的名义,去和你构建“我与它”的关系。
比如,一个很恶劣的目标——
我想骗你的钱,你就是我骗钱的对象和工具。
比如,一个看似高尚的目标——
我想构建一个的世界,带着这个意愿把你拉进这个世界,你就是我实现目标的工具。
比如,一个看似跟“爱”有关的目标——
我爱你,想跟你在一起,带着这个意愿对你发出猛烈追求,你就是我满足私欲的对象和工具。
还有一些人,在恋爱中常常因为一件小事就上升到“你爱不爱我”的高度:
如果你听我的、按照我的来,就是爱我;如果你不听我的、不按照我的来,就是不爱我。
虽然表面上说的是“爱”,但本质上,它依然是“我与它”的关系。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类似以上的情形实在太多太多。
而马丁·布伯的这个论述,戳破了关系中的大多数迷雾,并直接表明:
“我与它”的关系,不存在爱。
在关系中,只有当我全然放下预判和期待,用我的本真去碰触到你的本真时,
那一刻我和你才会真正相遇,真正进入“我与你”的关系。
我们追求关系,追求爱情,在本质上,就是在追求我和你的全然相遇。
在影片中,有铁穷困潦倒,一无所有,贵英身患残疾,无法生育。
表面上看确实很惨、很悲凉。
但从另一个维度来看,它却为两人进入“我与你”的关系提供了天然的温床。
贵英对有铁——
她无法承诺他长命百岁,她唯一能呈现的,是气息奄奄的病躯,无怨无悔的跟随;
她不期待他大富大贵,她唯一看见的,是他对毛驴的心疼,对她的宽容与疼惜。
有铁对贵英——
他无法承诺她衣食无忧,他唯一能呈现的,是发自内心的关怀,力所能及的给予。
他不期待她生儿育女,他唯一看见的,是她默默的守候,不经意的欣喜与妩媚。
因为一开始就全然放下了预期和目标,所以两人爱得干净,爱得真实,爱得纯粹。
于是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我与你”的关系:
你眼中有我,我眼中有你;
我与你的联结从此产生,我与你的生命从此被照亮。
从而也就理解了,
为什么两个落魄的边缘个体,连生存都岌岌可危了,
彼此间依然能摩擦出爱的火花,看见浪漫星光。
这,就是关系中「爱的真谛」——
它与人的贫富贵贱无关,与人的内在本真有关。
死亡,从来不是爱的终点
最后,我想聊聊马有铁之死。
影片的最后,贵英发烧头晕,在给有铁送馍馍的时候,失足掉进河里淹死了。
贵英过世后,有铁收完田里的庄稼,还清了欠下的债务,放走了跟随自己半辈子的毛驴。
随后,他用一瓶农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麻绳专挑细断处,厄运专找苦命人。
这样的结局,不禁令人感到压抑、痛心与惋惜,甚至忍不住潸然泪下。
写到这里,想起鲁米和夏姆斯的故事。
鲁米是苏菲教派的宗教领袖,具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
苏菲教派有一个传承:找到你灵魂伴侣,和他同修。
夏姆斯则是一位默默无闻的苦行僧。
一次走在沙漠中,他听到有一个声音问他:
“我可以帮助你找到你的灵魂伴侣,你愿意为此付出什么代价?”
夏姆斯毫不犹豫地回答:我的头颅。
随后,夏姆斯和鲁米相遇,他们深深爱上彼此,总是相伴在一起。
这招致了鲁米身边人的嫉恨,并导致夏姆斯最终被残忍杀害。
夏姆斯果真付出了自己头颅的代价。
之后,鲁米长时间陷入痛苦中,到处寻找夏姆斯的踪影。
直到有一天,他猛然彻悟:
我为什么要寻找他呢?我不就是他吗?他的本质透过我而显现。我寻找的,只是我自己。
这个故事可能让你听着觉得有些残忍,有些不适。
但我真正想表达的是,这也揭示了爱的意义:
我全然地爱上了你,彼此相遇;
透过你的看见,我获得了存在;
透过我的看见,你获得了存在。
有了这份存在,我们彼此的生命,便有了意义。
回到影片中,有铁最终选择随贵英而去,双双隐入尘烟。
从某种意义来讲,
死亡,不一定意味着「残缺」;
有时候,它也象征着「」。
我们来自尘埃,终将回归尘埃。
但因为与你全然相遇过、爱过,我那短暂的生命,从此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