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峰的电视剧向前一步在社会中展现了坚定与柔软的双重魅力
我一直在思考,北京卫视全国首档市民与公共领域对话栏目《向前一步》至今已成立四年,累计播出节目220期,调解时间超过1800小时。在这将近1500多天的时间里,《向前一步》从来都是坚定的——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接诉即办;围绕“疏整促”,助力发展;关注城市更新,体质增效。但《向前一步》也是柔软的,无论什么样的矛盾,无论什么样的氛围,无论什么样的天气,栏目组都将民声听在耳中,将民生放在心里,用一次次沟通,澄清误解;用一次次探讨,说理释法;用一次次对话,达成共识。最终,我见证了220次和解。
是平台,也是容器
我发现,《向前一步》的节目功能是搭建一个沟通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居民百姓、基层干部以及专家学者可以面对面交流。我还看到了,这个平台也是一个容器,可以装下各种民生问题、民生诉求,以及来自录制现场的各方代表的真情实感。
在很多期节目的开始,都有一些反对之声。比如说,对于维修基金更换老旧电梯,有些低层居民不同意,他们认为自己也应该使用维修基金,所以不愿意更换。而对于更换自来水管线,如果挖路扰民影响生活,那么他们就会表示坚决不同意。在这种情况下,是居民的不解、委屈甚至还有怒气埋怨。这些情绪代表着问题的严重性,也意味着解决问题的难度和迫切度。但《向前一步》不会回避这些情绪,不会退缩,而是淡定包容地去疏导化解。
勇敢“向前”,不怕困难
那么如何化解?我看到,《向前一步》从未觉得这些情绪厌烦,而是在这种情绪中找到了动力和冲劲,只要关系到百姓美好生活的事情,它们都会积极响应,全力以赴。在栏目组努力之后,一些原本看似无望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比如实现了《中轴线旁安居梦》,让乔迁新居的老住户喜笑颜开,或是推进了申遗之路,让赵先生同意搬出他曾经住了二十年的小院,并深深鞠躬感谢城市交通血管被打通。
达成了《36号楼63年心愿》,让老旧筒子楼迎来“新生”,居民们的心敞亮、人精神,其乐融融……这样的可爱与美好,我感到沉醉。
我们见证,我们也共同经历
但我的沉醉不是仅仅因为观察。我还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与其他人一起经历过车位共享、储值停车等创新模式,以及分析商超自助结账盗窃的情况,从而提出全新的治理思路。我还见证了一系列艰难却创造性的尝试,其中包括斗酷暑扛暴雨顶狂风,在困境中并肩同行,在挑战中创造柳暗花明。这一切构成了宝贵的人类经历和财富。
《向前一步》见证了基层工作者破题的勇气和解题的智慧;见证了参与百姓生活上的蝶变与巨变;见证了北京城对其中人们的守护和广大百姓对这座城市的归属。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四年来,《向前的一步》的工作是一头连接城市治,一头连接群众利益,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完成了220次调解,但这一成绩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它展现出了柔软而坚定的承诺,即未来不会停止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