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娱乐一路敢当出头鸟的电影人最后是否真能浴火重生
从好莱坞到国产电影,各种先进影像技术的运用,离不开电影人前行者的探索与创新。这些敢于尝试、勇于革新的电影先锋者,是我们现代影像世界丰富多彩的基石。他们是“出头鸟”,在无数次尝试和失败后,最终成就了今天我们享受的视觉盛宴。
01 斯坦尼康:革新视野的滑翔者
许多导演热爱挑战,一镜到底拍摄,都依赖斯坦尼康这项技术。《闪灵》中的那段著名镜头,小丹尼在酒店走廊上骑着自行车,我们跟随他的视角体验到了幽闭又古怪的力量。这一切都是由一种名为斯坦尼康摄影机稳定器创造出来,它能“穿”在摄影师身上,有独立悬挂系统的运动长镜头设备。在拍摄丹尼骑车时,布朗把斯坦尼康绑在轮椅上,营造出了诡异氛围。
02 绿幕技术:让奇观变成可能
日本导演黑泽明曾说银幕就是一个世界广场,让那些奇观变为现实,这是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绿幕技术虽然有着悠久历史,但它始于乔治·梅里爱通过遮罩和多次曝光技巧,在一幅胶片上拍摄多个图像,用涂有黑色颜料玻璃板作为遮罩,使得部分胶片不会感光。在《无头人》中,他展现了这种令人惊叹的魔法。
03 3D技术:沉浸感初体验
对于很多人来说,在家中观看最大的区别,不仅仅是震撼音效和巨屏,还有戴上3D眼镜带来的不同体验。《阿凡达》的成功,使得3D成为必选项之一,对卡梅隆来说,他利用3D实现了当年未完成愿望——将《泰坦尼克号》转制成3D版。他花费75万小时处理29.5万帧画面,而这部经典电影仍旧吸引全球9亿美元票房。
04 中国电影里的“出头鸟”
中国电影也一直不断挑战行业高度,它发展史就是一部“出头鸟”的历史始终孕育着“出头鸟”的精神。在30年代,当国仇家恨危机时刻,梅兰芳挺身而出编写《生死恨》,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落后20年,但它打开了彩色大门;60年代,《小蝌蚪找妈妈》也是当时实验水墨动画的一次伟大尝试;90年代香港功夫市场被成龙打开;2016年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李安首度使用120帧4K3D制作,将人物细节展现在观众前方。
这些敢于打破陈规、追求更高标准的人们,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他们都以身体力行孜孜不倦,为我们的眼睛带来超乎想象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