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植淳青年导演从田间地头走到哈佛大学做客自如娱乐吧场景分享
从繁华的五道口出发,沿着黄河穿越荒凉的无人区,跨过7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来到崎岖的黄土高坡,用1600小时的影像记录下黄河边民间艺人的摇滚传唱——在将摄像机“埋进土里”三年后,青年导演杨植淳带着他的纪录片《大河唱》回到了长租公寓品牌自如旗下的空间Z-SPACE里,在银杏树下,与他的观众们分享作品背后的故事。 从音乐到纪录片,三载时光寻找答案 2016年,杨植淳认识了摇滚歌手苏阳。彼时苏阳刚好发起了一个跨界艺术创作计划——“黄河今流”,整理自己过去十几年来在民间采风时所记录的西北民间曲艺歌词、唱腔,并以展览与演出的形式对传统进行当代化的呈现。这引起了杨植淳与他的拍摄团队的兴趣。一直渴望记录中国本土音乐发展历程的杨植淳,做出了为苏阳拍摄纪录片的决定。
起初,杨植淳与他的团队打算用《大河唱》完整记录下苏阳的“黄河今流”跨界计划,但仅仅是音乐纪录还不足以撑起90分钟的电影时长,杨植淽表示:“从记录到电影创作转变,还需要有新的文本内容做支撑”。 于是,团队决定同时将镜头转向构成苏阳音乐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花儿、秦腔、道情皮影和陕北说书,将拍摄对象也顺其自然地转为它们各自的人民艺术家。
按照计划,一名纪录片导演要分别面对不同的人民艺术家,而这一跟,便是三载。回忆起跟拍这段经历,杨植淽感慨道,“在拍摄过程中我会很好奇,这里的土地是否决定了音乐特性?当地人们有电视,也有手机,为何那些戏班子依旧会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去村子去唱戏?我会觉得很疑惑。” 杨植淽抱着问题出发,这个问题也激励他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内不断探索。
用真实感打好这场纪录仗 在杨植 淽看来,由于被拍者往往不是惧怕相机,而是在害怕拿相机的人,他如何消除这种恐惧,让被摄者放松下来,这就要长时间相处,从而建立信任关系。而最终影片实际上就是拍摄者和被拍者的关系呈现。“做纪录片就像是炒菜,用镜头切割开现实。我希望带给观众的是真实感,而不是简单的事物。”
关于此次分享活动主题叫做:从田间地头走到哈佛大学。这也是引起了现场观众好奇心。在分享环节中,有一位老先生告诉他,《大河唱》的画面让他想起来很多小时候的事情。他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带着家人一起看的小电影,不仅能够让年轻人了解更多关于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帮助老一辈通过观看共享记忆。
对于参与制作这个项目的心路历程,他提及:“在我第一次接触纪录片课程的时候,我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是为了温暖别人还是改善自己。我之前一直以为温暖别人很难,但现在我发现,当我的作品能够触动更多人的时候,那确实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感觉。”
至于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种方式坚持下去,他笑着回答:“我享受的是整个过程,因为每一次惊喜都是未知中的美妙。当你把所有付出的东西放在那里,你就会发现它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