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版花木兰豆瓣评分不及格中国故事被西方魔改是常态吗逃出大英博物馆电影的真相又是什么
自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在国内上映之际,观众们似乎预感到了这部影片的不尽如人意。通过各种渠道,人们提前得知了豆瓣评分,这部中国第一个迪士尼公主的故事在豆瓣上的表现令人失望,仅有低分点缀其间。为什么三年的期待和一部承载着民族骄傲的作品,最终以如此惨淡告终?今天,我们将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
豆瓣评分集中于一星和二星之间,这种普遍不满无需过多解释。简而言之,就是差距太大了。在角色塑造方面,《花木兰》中的主人公原本应是一位从军后逐渐成长的大家闺秀,而《木兰辞》中她确实是织布时为父忧虑,但电影却直接将她定性为从小便习武。这显然与原著相悖。
此外,该片还未能尊重中国文化。尽管宣称是中国故事,但情节和服饰都未真正尊重我国文化遗产。妆容所谓“还原”的尝试,如木兰贴金黄面具,却令人感到困惑。此外,皇帝上朝、皇后侍立旁听的情景,更是模仿西方仪式,没有任何考虑到东方文化独特性。
对西方人而言,“东方”常被视作神秘、浪漫,同时也带有一丝落后、野蛮或愚昧。不难理解,在缺乏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他们对中国实际情况的认识往往有限。在拍摄中国古代女性角色的过程中,不乏僵硬化的白粉妆容,让人联想到傅满洲系列电影——那些代表着东方幻想的作品。
据传迪士尼对于本片在华票房持有乐观态度,但基于目前评价,它们这个目标似乎已难以为继。这部由迪士尼投入三年精心制作的一份诚意,对于观众来说几乎无法说服他们给予高分——它更多地展现了一种对中国文化臆断,而非真切了解。这份诚意最终未能打动每个人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