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口碑再出圈 看富大龙沈腾与国家宝藏3的幕后故事
在国产文化综艺的序列里,作为央视总台强势文化IP的《国家宝藏》自推出以来便备受关注。这档节目自2017年首季播出,在第二季收官之后,第三季迟迟不曾亮相。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国家宝藏》第三季终于开播,再度收获超高口碑。
《国家宝藏3》邀请富大龙在节目中出演嬴政,受到观众好评
停更两年 第三季压缩制作成本
第三季播出至今,《国家宝藏》在豆瓣评分9.5分,连续三周位列国内综艺榜第一;年轻人喜欢的B站给出了9.9分的评分,弹幕超过40万;节目播出一月有余,累计登上微博热搜25次,全平台热搜40余次。《国家宝藏3》彻底打破了国内文化类综艺节目“综N代”难续前作精彩的魔咒,并用大量的内容和形式创新,给观众带来了不少意料之外的惊喜。
在《国家宝藏》总导演于蕾看来,节目在空了两年之后走到第三季,有着非常大的压力,“观众们一直在催更,在等待这个节目上线。两年之后再见面,要拿出什么样的节目才能不辜负观众们的期待?我们犹豫了很长时间,我们是在原来路上前进,还是去改变?”从单一的呈现国宝转向做历史文化遗产,是节目组迈出的第一步,但真正从想法变成实际操作,节目组面对的困难也是前所未有。“从一个文艺作品的创作上来讲,我们从视觉、舞美、制作、服装道具、后期剪辑拍摄各个方面都在努力提升。很多观众都在节目的弹幕上说‘经费在燃烧’,但其实我们的经费是在压缩,演播室从前两季的5000平方米压缩到了2000平方米。”
于蕾透露,节目决定正式投入制作时恰逢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这样一个特殊历史节点,节目组不希望创作的提升是通过花更多的钱去实现,而是希望“用我们的创作能力去让这个节目显得更高级”。
增加外拍 “三顾茅庐”请来富大龙
在筹备第三季节目的过程中,因为遭遇疫情,实地调研这一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准备工作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面对无法外出的情况,栏目组只能通过电话、视频和各地的专家们做远程的案头调研,但关于文物的取舍以及内容的实际设想必须通过实地验证。节目组一众主创调侃,每做一次节目就像读了一次研究生,从查阅典籍、整理资料,到实地探访、专家恳谈,再到结合网络社交平台寻找观众们的兴趣点……他们不仅要在短时间内让自己从一个“小白”起步快速完成“文物扫盲”,还要实现从专业到通俗的电视表达转化。一季节目从无到有,从雏形到成型,中间要经历无数次的推翻又重来,经常是一家博物馆还没正式去踏访,研究文案就已经超过20万字了。
以历史文化遗产为拍摄主角,也意味着节目要走出博物馆,前往实地外拍。《国家宝藏》执行总导演周宇辰介绍,这一季的历史文化遗址很多都是当地的著名景点,几乎都是全年无休状态,更不存在有闭馆日一说。“所有涉及到的文物拍摄,需要空旷人少的空间,我们只能放在下午5点半闭馆后的时间去拍。文物拍摄又对灯光要求比较高,所以拍摄进行得也相对缓慢,经常就要熬到晚上11点多才从馆里出来。”像节目组拍摄布达拉宫时,拍摄的困难还在于任何设备都只能摄制组自己扛上扛下。“布达拉宫内部都是比较高的楼梯,一天上上下下七八回,上去一个地儿大家都要先喘个半天。”她说。
第三季里,沈腾神似兵马俑、富大龙演活了秦始皇等名场面被观众反复提及,促成名场面的背后也来自导演组的努力。《国家宝藏》演员筹孙丹透露,其实节目组在前两季时就邀请过富大龙参与,很多粉丝在官微底下对他的呼声也非常高,但是之前他一直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合上节目。到了第三季,秦陵的主题确定下来以后,对于嬴政这个重要的角色,导演组、编剧组、艺统组甚至专家组一致觉得富大龙是最佳人选。孙丹就再一次去和富大龙的团队沟通。“我们觉得没有什么能比秦陵更合适的机会了,他应该是感受到了节目组的诚意,更重要的原因是秦陵打动了他。最终他不负众望,为所有人贡献了这段经典的表演。”
细节较真儿 让历史照进现实
虽然是一档综艺节目,但是《国家宝藏》的场景还原度其实不亚于纪录片。于蕾介绍,节目组对细节的认真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仅有文字上的字斟句酌,而且演员们身上的服饰、妆发以及现场的道具都经过严格的考据。“在现场的时候,大家就无数次遇到由于历史原因无法实现预设的场景,比如说想给嘉宾拿个橘子,但那个时代没有橘子;想给嘉宾搬个椅子,但专家说这个时候不能坐椅子。”
在节目组看来,节目播出后也为公共史学的传播提供了非常好的体验,于蕾认为,“我们把对于历史的想象,还原成非常视觉化的、具体的一个场景,很多东西就会想非常细致。比如,用什么样的砚台,拿什么样的笔,坐什么样的椅子,使什么样的布料,甚至于说誊抄一个东西时是用一个本子,还是一张纸,都需要在真实历史里找到答案。”
而在执行总导演毕波看来,第三季的成功不仅在于主创团队挖掘素材的努力,根本还在于团队试图还原的不光是国宝的前世今生,还有“让历史照进现实”的视角。节目中出现的古今人物,无一不是国宝身上历史文化的承载者,“文成公主与大学原副校长张廷芳、塑俑的工匠朝与摄影师赵震,布达拉宫红宫修建时的工匠和今天的保护团队,敦煌翟家窟里的先人和壁画修复师李云鹤老师一家等。不止我们目力所及的同胞,还有历史长河里灿若繁星的先贤,大家都具有同一个共性,‘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把这些仿佛模糊了的历史关联重新连接上,去寻找那个‘我们为什么是今天的我们’的答案。”
文/北京日报记者 李夏至
内容来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