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的门槛很低吗章子怡和张艺谋都要来凑热闹
一个月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透露了其作品《主角》正在筹备影视剧的改编工作,而导演正是张艺谋。
一时间网友开始热议,当年老谋子可是力劝谋女郎不要拍电视剧的,现在怎么自己也“下水”了呢?
不过据《装台》出品公司也是贰零壹陆影视,《主角》影视改编权拥有者介绍说“已和张艺谋团队达成合作意向,未来会采用全新的创作方式,电影版、电视剧版将会同步开发”。
到底是本人执导,还是团队参与?正在吉林白山拍摄《狙击手》的张艺谋导演并没有给出明确回复。
不过网友表示期待的居多,因为如果是张艺谋来拍电视剧,好像是电视剧莫大的荣光。
无独有偶,三天前章子怡主演的首部电视剧《上阳赋》播出,一时间引发了关于38岁的演员是否适合演绎一个15岁及笄的少女的讨论。
看章子怡的气质以及盛大的场面,那不像是“及笄”,更像是“登基”。
恰巧又逢章子怡在《我就是演员3》里对歌手跨界当演员的严厉质问上了热搜:
“为什么都要当演员呢?难道演员这个职业是一个最低级的职业吗?所有人都要到这来分一杯羹?”
大家借这句话来回怼章子怡,说“难道电视剧是一个低级的市场吗?人人都要来分一杯羹?”
前几年“跨界”确实是一个热词,尤其在影视娱乐市场,歌手、作家、主持人、演员都可以做导演,不过大多都成了“面子”,也都丢了面子。
其实演员在话剧戏剧舞台、在电视荧屏、在电影银幕上穿梭似乎是一个显见的现象,即便舞台表演和镜前表演有很大的不同。
但即便如此,也还是有很多人把这种“不同”或者“差异”曲解为“差距”。《上阳赋》播出之际,就有人用“下凡”二字来形容。
单纯从艺术形式上来说,很多人的观念里,电影是要比电视剧高级的。因为有些电视剧的宣传会以画面有“电影感”来标榜自己。
尴尬的是,我们也确实可以在这部电视剧中看到《夜宴》《卧虎藏龙》《一代宗师》里章子怡的影子。
“电影感”自是一个比“网感”更古老的词汇,自带了观影仪式感、视听艺术性的特质。
而批评一部电影时也常常会说“怎么是电视剧的拍法?”当然也有当年说郭敬明的作品是PPT、MV电影,说韩寒的作品是Word电影的。
这些吐槽、形容或类比是形象的,但也含着一个众所周知的鄙视链。比如前两年,陈凯歌担任《民初奇人传》监制、冯小刚担任《剑王朝》监制、管虎担任《龙岭迷窟》监制,也被有些人吐槽是“下海捞金”。
“下水”“下凡”“下海”,电影是否比电视剧高级暂且不论,但电视剧的门槛真的很低吗?
关于“电视艺术”这个概念或定义,确实一直是争论不休的,但这也不能说明什么。
电影从1895年在法国被发明开始也没有被认定为是艺术,直到1911年,即16年后,一个名叫乔托·卡努杜的意大利人才撰文,首次提出了“电影是一门艺术”的理论。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现在我们讨论网络大电影、网剧是否是艺术也属于正常。
让我们把目光回溯到1928年的伦敦,苏格兰人约翰·贝尔德通过一家电台发射系统,把画面传送到了纽约。
这一项技术的历史性意义堪比1969年从洛杉矶实验室向斯坦福研究所传递的“LO”这两个字母,那是互联网通讯的传输实验。
贝尔德把这项技术命名为“television”,意为“远距离观看”,简称TV。
电视技术被承认要比电视艺术容易得多,因为技术有标准,标准总在更新和提升,而艺术的边界总被打破。
电视是继广播之后,作为一种崭新的“大众传媒”进入人类生活的。“小众电影”说法常有,“小众电视”的提法却不常见。但小众的并不代表就艺术了,大众的也不天然是非艺术的。
电视作为现代传播媒体,常常与报刊、广播并列,所以常常有人认为电视艺术只是电影艺术的再现和补充。
但从电视剧的发展来看,尤其在早期的黑白电视阶段,其实“直播”是其重要特征。
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电视小戏”《一口菜饼子》,是一部只有20分钟的现场演播,也是中国第一部电视剧。
国外也是如此,就是根据剧情需要在演播室先搭好布景,然后按照顺序不间断演下去。这种演播室直接的戏剧,最初跟舞台剧差别不大,但已经开始有自己的艺术特征了。
比中国早30年,1928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也试播了独幕剧《女王的信使》,而1930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了多幕电视剧《花言巧语的人》。
不可否认的是早期电视剧确实更多依附戏剧和电影的艺术形式,但电影早期也曾纠结在绘画、音乐、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这不过是艺术发展的规律而已。
直到1958年,录像磁带的出现和彩色电视的应用,电视艺术已经能度探索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段了。
很多年后,有人认为,可以说是从录像技术的应用开始,电视剧成为独立的艺术样式。
如果说录像技术克服了直播电视剧在时空设置、题材选择、叙事结构等方面的劣势,那放眼今天看,如火如荼覆盖几亿人的直播产业是不是又扳回一局呢?
如果总是把不同的技术样式、艺术形式做出三六九等的划分,那永远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从直播到录像,从有线到卫星,从短剧集到连续剧,电视剧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冲击电影行业的艺术形式,英国的《福尔赛世家》曾创下发行45个国家,拥有1. 5亿观众的历史性纪录,美国的《根》收看的人次达到1. 3亿,超过了电影史上最为卖座的美国故事片《乱世佳人》的观众数。
五六十年代经典好莱坞没落,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电视的冲击。
而且很多日后成为国际知名导演的人都是从电视台做起的,斯皮尔伯格在电视剧正火热时入行,也是从参与美国NBC电视台“夜间画廊”节目剧开始做导演的。还有中国香港的这些电影导演,很多也是香港TVB出身的。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可文章开头说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
电视剧“门槛”高与低的讨论并没有结果,但有“门”很重要,分门别类的“门”,独门独院的“门”。
要进“门”,希望每个创作者可以登堂入室,而不是分庭抗礼。
不是“破门而入”或者将谁“扫地出门”,期待看到的艺术形式或者市场表现是“千门万户”,而不是“门可罗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