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版花木兰豆瓣评分不及格中国故事被西方魔改是常态吗这不正如同色情电影一样在暗处悄然侵蚀着我们的文
自迪士尼电影《花木兰》在国内上映之际,观众们似乎预感到了这部影片的不尽如人意。通过各种秘密渠道,人们提前得知了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这个数字让人惊讶地低于5分,即便是及格线都未能触及。正当我们期待三年的中国第一位迪士尼公主时,为何她的首次亮相却如此黯然?今天,我们将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
豆瓣上的评论集中在一星和二星之间,显然观众对此持有强烈不满。简洁而言,只需三个字来概括:差距巨大。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刘亦菲版《花木兰》的失望点。
首先,角色塑造中的偏离。原著中描述的花木兰是一位从军后逐渐成长为英雄人物,而她最初是个柔弱的姑娘,《木兰辞》中也描绘了她织布时为父担忧的情景。而这部电影则直接将她设定为从小习武,这种改变削弱了她的魅力和可信度。
其次,是缺乏文化尊重。这部作品宣称是中国故事,但情节与服饰并没有体现出对我国文化真正的理解。妆容所谓“还原”的尝试仅限于木兰贴黄纸,这种处理方式令人无语。此外,在皇帝上朝、皇后站在一旁听政的情景中,不难发现西方仪式模式被模仿,而非真正融合东方元素。
对于西方人来说,“东方”代表着神秘与浪漫,同时也常常带有“落后、野蛮、愚昧”的刻板印象。不难理解,他们可能并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在西方人的魔改下,大多数关于中国古代女性的影视作品都充斥着厚重粉底,让她们看起来像僵尸,如同傅满洲系列电影中的幻想般形象化地呈现出来。
据说迪士尼对本片在华票房抱有乐观态度,但基于目前评价,它们这个目标似乎难以为继。这部诚意十足但不够准确的大作,在各方面表现出了接触过中国文化以外更多的是臆想,从而无法说动观众给予高分。一份诚意虽难以忽视,却因误解而徒劳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