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圈的风云变幻中从田间地头走到哈佛大学的青年导演杨植淳能否做客自如
从五道口的喧嚣中出发,沿着黄河穿越无人区,跨过7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来到荒凉的黄土高原,用1600小时的镜头记录下边疆艺人的摇滚传唱——在将摄像机“埋进土里”三年后,青年导演杨植淳带着他的纪录片《大河唱》回到了自如旗下的空间Z-SPACE,在银杏树下,与他的观众们分享作品背后的故事。 从音乐到纪录片,三年的探索 2016年,杨植淳遇见了摇滚歌手苏阳。苏阳正好启动了一项跨界艺术项目——“黄河今流”,整理自己过去十几年采风时所收集到的西北民间曲艺歌词、唱腔,并以展览与演出的形式对传统进行现代化呈现。这吸引了杨植淳和他的拍摄团队。在追求本土音乐发展历程的愿望驱使下,他决定为苏阳拍摄一部纪录片。
最初,杨植淳计划用《大河唱》完整记录苏阳的“黄河今流”跨界计划,但仅仅是音乐内容不足以支撑90分钟电影时长,因此他表示:“从记录到电影创作转变,还需要新的文本内容支持。”
于是,他们决定同时将镜头转向构成苏阳音乐四个核心元素:花儿、秦腔、道情皮影和陕北说书,将拍摄对象也顺其自然地扩展至它们各自代表性的民间艺人。按照这个计划,每位纪录片导演负责跟踪不同的民间艺人,而杨植淳被分配跟随环县道情皮影艺人老魏魏宗富与固原花儿歌手马风山,这段时间持续了三年。
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杨植淳感慨地说,“在拍摄过程中,我会感到好奇:这些地方的人生活怎么样?他们为什么还要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去隔壁村子表演?我总是充满疑问。”
这份困惑激励着他在接下来三年内不断探索答案。他认为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真实感而非真实性。“做纪录片就像是炒菜一样,我们使用的是‘菜刀’—即相机,把现实切割开。”
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并获得答案,他一直住在老魏家的小窑洞里,与他们一起吃饭睡觉,并跟随老魏及其戏班子穿行于环县山区村庄。他逐渐了解到了音乐与当地文化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也在苏阳创作中看到了传统与现代之间沟通消失的地方,他的问题得到了解答。
通过参与式观察,即长期居住并学习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不断思考问题,最终找到答案,这成为他追求事业初心的一部分。他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理解这种古老而又生动的声音,以及它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灵及社会结构。
关于此次讲述会定好的主题是“从田间地头走到哈佛大学”,这也引起了现场听众们浓厚兴趣。对于此次分享会结束后得到的一些反馈,他感到非常欣慰,有些甚至提醒他记起小时候许多美好的回忆。
因此,《大河唱》的成功证明,它是一部能够伴同家人观看且能帮助年轻和老一辈相互理解的事物,让我们可以更加接近那些早已被遗忘的声音,同时体验一个时代真正意义上的延续与创新。而对于这样的职业道路选择,他有自己的想法:“我享受的是那个过程,当一个超乎预期的事情发生时,我就会很惊喜。我觉得我的付出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