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娱乐的青年导演杨植淳从田间地头走到哈佛大学竟做客自如
从五道口的喧嚣中出发,沿着黄河穿越无人区,跨过7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来到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用1600小时的影像记录下黄河边民间艺人的摇滚传唱——在将摄像机“埋进土里”三年后,青年导演杨植淳带着他的纪录片《大河唱》回到了长租公寓领军品牌自如旗下的空间Z-SPACE里,在银杏树下,与他的观众们分享作品背后的故事。 从音乐到纪录片,三载时光寻找答案 杨植淳与苏阳相遇,是2016年的一个偶然,他被苏阳跨界艺术创作计划“黄河今流”所吸引。这不仅是对西北民间曲艺歌词、唱腔进行当代化呈现,也是杨植淳追求记录中国本土音乐发展历程的一次机会。最初打算拍摄苏阳,但电影时长不足以容纳,只好扩展镜头至四种代表性的音乐元素:花儿、秦腔、道情皮影和陕北说书,以及它们各自的民间艺人。
按照计划,这三名纪录片导演分配任务,其中杨植淳负责跟拍老魏魏宗富与马风山等艺人。在接下来的一年半时间里,他不断探索音乐与当地生活之间联系的问题:为什么戏班子仍旧翻山越岭去唱戏?这个问题激励他持续拍摄。
用真实感打好这场纪录仗 杨植 混认为,要做到真实感,就要消除被拍摄者对相机的恐惧。他通过长期相处建立信任关系,将自己融入生活中,以参与式观察方式思考,从而得到答案。杨植 混住在老魏家的窑洞里,与他们一起吃饭住宿,并跟随老魏戏班穿行于环县山区村庄。
近距离体验后,他了解了音乐与生活之间联系,也在苏阳创作中看到了传统与现代隔阂消失。他得到了解答:“戏班服务于庙会活动,不仅娱人也娱神”,这是为了祈福一方水土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而尖厉唱腔包含了美好生活向往。
传承美好,延续纪录初心 杨植 混给此次分享定主题为“从田间地头走到哈佛大学”。影片上映后,他收获了很多反馈,如让人们想起小时候回忆,让家人共赏,一代交替实现理解。《大河唱》是一部可以带家人观看并完成从传统到现代传承的电影。
谈及纪录片行业的心路历程,杨植 混记得老师曾问他是否拍纪录片是为了温暖他人还是改善自己。他之前觉得改善自己更难,但发现能温暖他人。“我享受的是过程,当超出预想出现惊喜,我特别享受这一过程,同时认为付出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