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植淳青年导演如何从田间地头走到哈佛大学的风景他在鸭脖娱乐的道路上有何感悟让我们一起聆听这段奇遇
从五道口的喧嚣走向黄河边的宁静,跨越7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用1600小时记录下民间艺人的音乐传承——三年后,青年导演杨植淳带着纪录片《大河唱》回到自如旗下的空间Z-SPACE,在银杏树下,与观众分享其背后的故事。
音乐与纪录,从三年的旅程寻找答案 杨植淳在2016年遇见了摇滚歌手苏阳,当时苏阳正推动“黄河今流”计划,整理西北民间曲艺歌词、唱腔并以展览与演出的形式进行现代化呈现。这激起了杨植淳拍摄一部关于苏阳跨界艺术创作的决心。
最初,杨植淳和他的团队计划用《大河唱》记录苏阳“黄河今流”,但仅仅是音乐还不足以构成90分钟电影,因此他们决定将镜头转向四种代表性音乐元素:花儿、秦腔、道情皮影和陕北说书,并跟随四个不同民间艺人拍摄。每位导演负责一个艺人,其中包括环县道情皮影艺人老魏以及固原花儿歌手马风山。
回忆拍摄经历时,杨植 淠感慨:“我会很好奇,这里的土地是否决定了音乐的特性?当地人们有电视也有手机,为何那些戏班子仍然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去唱戏?” 这个问题激励他在接下来的三年中不断探索。
通过真实感来呈现纪录片 在杨植 淠看来,被拍摄者往往不是惧怕相机,而是惧怕拿相机的人。他如何消除这种恐惧,让被摄者放松下来,这就要长时间相处建立信任关系。而最终的影片就是拍摄者与被拍者的关系表现。“做纪录片就像炒菜,摄像机就是一把菜刀,将现实切割开。” 他解释,“我们想要给观众的是真实感,而不是真实性。”
在拍前,他想知道什么吸引当地人请戏班子来唱戏。在生活中融入,他们一起吃饭住宿,他跟随老魏穿行于环县山区村庄参与日常生活,最终了解到音乐与当地生活之间联系,以及传统与现代之间隔阂消失。他对此感到疑惑,但也得到了解答:“戏班服务于庙会活动,不仅为了娱人,也为了神,以此祈求天佑,使收成良好。”
主题分享:从田间地头到哈佛大学 杨植 淠称自己原本打算叫“从田间地头到麦德林”,但哈佛大学更具有吸引力,因为它象征国际化和现代化。在影片上映后,他收获了很多反馈,有年长观众告诉他让他们想起小时候回忆。
对于作为纪录师的心路历程,杨植 淠说:“我之前觉得温暖他人很难,但发现可以通过作品改善自己。” 当提问环节有人问他为什么坚持如此耗时工作,他笑着回答:“享受过程,当超出预期出现新鲜事物,我惊喜无限。我认为自己的付出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