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业的挑战
每年的香港国际影视展(Filmart)成为了香港影视产品买卖的集中地,亦是传媒报导的话题。今年不例外,英语媒体值此盛会前夕走访了一些电影人,问题由浅入深,没有一定「功力」的话,相信难以招架。以下是其中一个访问内容。 首先,他们必问的是,香港电影业将朝着什么方向前进?明显地,香港电影公司和内地电影公司的「合拍」模式不会改变,因为市场主要在内地,内地公司有发行优势,这种合作会持续。 第二条问题是,华语电影在市场上还有多少的发展空间?这问题的意思是,华语片的世界市场如何?暂时来说,中国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至于世界市场,除了艺术电影,华语片在商业方面还未掌握「走出去」的路。这点要留意的是,除英语片外,其他语言电影的世界市场都是似有还无,成功占得一席的例子很少(《卧虎藏龙》、《英雄》已算不错),亦未成气候。 第三条问题开始变得尖锐了。观乎今年贺岁片,香港「大款」的三出作品,包括周星驰导演的《新喜剧之王》、成龙主演的《神探蒲松龄》和麦兆辉导演的《廉政风云烟幕》,都不算成功;香港电影是否能继续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的确,过去几年的贺岁片中,香港导演的电影皆名列前茅,今年是有点逊色。但请勿忘记,中文片至今内地最卖座的十部电影中,仍有四部是香港导演拍摄的。其次,香港导演的灵活性很高,不止能驾驭通俗电影,就算「主旋律」电影的成绩都不错。更重要的是香港电影从上世纪九十年始,连年都遇到很多危机险阻,终于仍能生存至今时今日,香港电影业的生命力不容低估。 那么说,香港电影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这是最根本的问题,香港电影的最大挑战是人才不足。虽然「鲜浪潮」和「首部剧情片」非常有效发掘了一些新导演,但仍然有杯水车薪的感觉。培育新血是否唯一出路?其实不是。有一大批未算十分成功而有相当经验的导演也是人才,如何让他们拍出更出色的电影,亦是当前急务之一。这方面我们需要的是好的监制,准确的说是创作型的监制(Creative Producer)。可惜,这类型监制在市场内为数不多,这才是隐忧所在,而这隐忧已持续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