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立鹏当演员特轻松这不是扯淡吗
自述者丨秦立鹏
记录整理者丨牛学博
本期职觉自述者是南京艺术学院戏剧出身的科班出身秦立鹏,NextIdea腾讯青年戏剧大赏总决赛最佳演员获奖者,现居南京。
壹读君期待更多壹堆饭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职场故事,不求上纲上线,感谢国家和领导,但求一颗轻幽默、有情趣的小心灵。
我是一个演员。家里没有干这行的,我妈是律师、我爸是公务员,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家庭里自己出来“搞”艺术,多少算有点另类。
一般人怎么理解演员?“啊你学表演啊,多简单啊,多轻松啊。上学的时候身边全是美女,整天玩就行了。”
想当初我刚上大学的时候,也是幻想着:学表演嘛,每天和学校里的漂亮姑娘过家家就可以了。然而结果呢,我这大学四年,把我从幼儿园起没吃的苦全补回来了!大学生活四年有三样东西是必须的,排戏、排戏还是排戏。每天花时间最多的就是在排练场排练,一个月生活费大部分都扔在买道具上了。
再说说现状:大学毕业四年多了,现在的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出早功,早功后开始排练,直到晚上12点,就是为了把角色塑造得更好。不吃苦不能行啊,北影厂横店门口,一天几十块的演员时刻准备着圆梦呢!
每天我都练啥?四个字:声台形表。声就是声乐,你得会唱歌啊,不是KTV那种,美声民族都得练,练的是气息。
台就是台词,各种练各种背,绕口令你得说得溜。
形就是练肢体协调度,什么街舞啊民族舞啊古典舞啊爵士啊芭蕾啊,每一个舞种都得学一学,虽然跟专业学舞的比不了,但该下腰咱得下得去,该劈叉的咱得劈得开,该翻跟头的也得翻得起来。
这些事儿,玩玩能出得来吗?
再说个事,如果你以为拍戏现场都是欢快的,那一定是你片花看多了。
很多时候,拍戏的主旋律就一个字:“耗”。有一回我去常州帮人串一个角色,就一场戏。早上八点就到了拍摄地点,一直等到下午五点,终于轮到我的戏了。五分钟,拍完了。
这不算啥,拍完之后我想让剧组给我排个车送到火车站回家。剧组工作人员说:“别啊,我们这马上就拍完,完事一起送回南京。”我就等啊,这一下等到晚上12点多,我回到家已经夜里两点了,就为这五分钟。
演员完全不像大家想的那么华丽,确切地说是比大部分职业都要辛苦。从早到晚地排练,演不好导演还要骂人,咱也不能跟人家对着骂不是?都在一个剧组,大家就一个目的:“把戏拍好。”
不过要说戏剧的氛围,南京比不上北京和上海。我和南京艺术学校的师弟师妹们以呼吸戏剧社的名义排戏对外做公益表演,希望尽一份力推动戏剧这个小众艺术在南京的生根发芽。
我们剧社的平均年龄只有20岁出头。在这里面,我算是“老人”了。年轻的剧社嘛,经费不足的问题是最直观的。好在我们都是年轻人,大伙一起克服经费不足的困难、一起众筹资金排练、一起采购缝装,也是乐在其中。
比如这次参加NextIdea腾讯青年戏剧大赏的作品《忘忧跳舞机》,灵感来源就是平常的“观察生活练习”(在生活中寻找灵感的练习,自己编段子自己演)。
当时我是实在找不到灵感,就想看看电影放松下,电影院旁边有个电玩厅,正对着门就是跳舞机,玩的时候,就找到了素材。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自己的压力和不如意,站在跳舞机上,就能短暂忘掉烦心事。以这个点出发,经过团队和指导老师的共同努力,这部戏就成型了。
有人说,电影是导演的艺术,电视剧是剪辑的艺术,只有话剧才是演员的艺术。话剧作为载体,更能体现一个演员的功力,更能让一个演员享受表演。但对我而言,无论话剧、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是一个载体,每个演员都会有不同的机缘。这也许就是这个行业独特的魅力吧。
以前刚毕业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同龄人中的第一,但是随着时间的沉淀,我越来知道敬畏和诚惶诚恐。这个自我否定的过程非常痛苦。
我曾经去一个话剧剧组面试,当面试的老师问我准备得如何的时候,我自信心满满地说:我什么都没准备。而当面试老师问我的优势时,我同样自信心满满地说:“我的戏比别人好。”
但面试老师的话狠狠地打击了下我的自信心。我依然记得当时他的回应:“你的专业暂且放一边,每一个演员在剧组都是要受到制约的,你这样的演员我们不会用。”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会觉得,当年的年少无知和有点“轻狂”的表现,让自己丧失了很多机会,这是很不应该的。
虽然当年报考戏剧,我纯粹是给自己找块“跳板”进入大学而已。但是现在,我知道自己喜欢戏剧这个专业,以后要做跟表演相关的东西。一旦想清楚了想要什么,生活就会变得很简单——去学校给学生上课、读研究生、去戏剧社排戏演出、偶尔出去拍拍戏。现在自己最需要做的是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武装自己的头脑和身体。
曾经一位我很敬佩的演员说过一个好演员要有三个条件,精湛的技能技巧、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人生阅历。第一个和第三个条件需要时间一步步积累,唯有文化可以自己追寻的。
我最大的梦想是做一个有导演思维的演员。我最崇拜的姜文和周星驰,他们身上就有这种气质。演员做到最高端的境界应该是创作者。这个愿望很宏大,路可能会很漫长。
不过,我现在有一颗很坚定的“戏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