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文娱乐网敢当先锋的电影人成功故事揭秘
从好莱坞到国产电影,各种先进影像技术的运用,离不开电影人前行者的探索与创新。这些敢于尝试、率先垂范的电影人,如同一路上的“出头鸟”,最终让我们的影视世界充满了无限可能。
01 斯坦尼康:革新视野的滑翔者
许多导演热爱挑战的一镜到底拍摄,都离不开斯坦尼康的参与。库布里克的《闪灵》中,小丹尼在酒店走廊上骑着三轮自行车穿梭,那种超低角度跟拍,让观众仿佛亲临现场感受那幽闭古怪的情绪。这类令人难忘的经典镜头,是由一种名为斯坦尼康摄影机稳定器创造出来,它可以“穿”在摄影师身上,有独立悬挂系统,适合长时间追踪拍摄。此设备发明者盖瑞特·布朗曾参与该片拍摄,他将斯坦尼康装备在轮椅上,为《闪灵》增添了一抹诡异气氛。
02 绿幕技术:让奇观变成可能
日本导演黑泽明说过,“银幕就像是世界广场”。绿幕技术,使那些奇迹般的事物显现于大众眼前。在法国导演乔治·梅里爱的手中,这项技术得到了初步应用。他通过遮罩和多次曝光技术,用一块涂有黑色颜料玻璃板作为遮罩,将轮廓剪影遮挡底片前景,从而使胶片部分不会感光。在他的作品《无头人》中,他展现了这种令人惊叹魔法。随后,“邓宁蓝幕”、“黄幕”等技术不断发展,对更为敏感的数字画面产生影响,最终全面崛起。
03 3D技术:沉浸感初体验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在家中的电视和巨大的屏幕之外,最吸引他们的是“影院黑科技”—戴上3D眼镜。那就是十年前的国民级别启蒙体验——卡梅隆执导《阿凡达》,首次让人们体验到3D眼镜带来的沉浸式观看。由于这部作品情有独钟,卡梅隆花费75万个小时处理29.5万帧画面,将原本35毫米负片转成原始4K数字版母带,并清理噪点,此过程艰巨又耗时。而这部经典电影如今仍能吸引新一代观众,上映后全球票房达9亿美元,不仅没有失去原有的魅力,而且因为3D加持,更是焕发了全新的生命力。
04 中国电影里的“出头鸟”
中国电影也一直孜孜不倦地挑战事业高度,其发展史即是一部“出头鸟”的历史始终孕育着其精神。
60年代,《小蝌蚪找妈妈》,上海美术电影制品厂开始水墨动画实验,以传统水墨艺术积累精髓,在传统美学概念激发下迸发出创作,是跨时代动画映画。
90年代香港成龙打开华人功夫市场的大门,也标志着全球范围内华人文化的地位提升。
2016年李安执导120帧、4K、3D标准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每一个细节都能被捕捉,无论是在性能还是互动体验上,一代代创新者们以身体力行和追求,不断打破陈规革新样式,从胶片时代再到数码时代,就是这些“出头鸟”为我们带来了超乎想象可能性,他们坚定目标向前飞致力成为认可的人,无论正剧或喜剧都敢于打破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