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与张家湾 红楼梦场景有望在北京通州张家湾重现
图片说明:通州区张家湾镇萧太后河畔的曹雪芹巨型塑像格外醒目。本报记者 方非摄
花枝巷、十字街、葫芦庙……这些《红楼梦》中的场景有望在通州张家湾重现。昨日,为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周年,“曹雪芹与张家湾”红学学术研讨会召开,冯其庸、李希凡等40余名红学专家参会。由于与曹雪芹及红学文化的历史渊源,张家湾镇已经在萧太后河两岸修建了曹雪芹像、归梦亭、红学文化绿色走廊等一批文化景观,还计划将《红楼梦》中场景在绿廊和水道边重现。
研讨会上,首位发言的红学专家冯其庸以自己当年亲眼见到平整曹家大坟的经历,道出了张家湾同曹雪芹以及《红楼梦》的历史渊源。1968年,农民在平整曹家大坟过程中,挖出了写有“曹公讳墓”的墓葬刻石,用作盖房基石。1992年,此墓石在张家湾重见天日,围绕墓石展开的学术争论也将众多红学家的目光吸引到张家湾这座千年古镇。
张家湾镇域内水系交错、路网发达,素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据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曹家在张家湾有典地600亩、当铺一所,曹家大坟也在张家湾。据记载,因曹家任职江宁织造,要通过大运河来往京城给皇家运送绸缎布匹等,为了方便,所以在张家湾设立当铺和购置典地。
今年是曹雪芹诞辰300周年,鉴于曹雪芹墓葬刻石等古迹遗址,张家湾镇决定以曹雪芹和红学文化带动古镇建设。萧太后河边,已经竖起了一座7米多高的青锡铜铸曹雪芹像。位于萧太后北岸的归梦亭,其对联“万古不磨石头记,千秋永载曹雪芹”由红学家冯其庸先生题写。新落成的张家湾博物馆里,游客可以通过液晶拼接屏、多通道数字沉浸式投影、叙事性光影浮雕墙、虚拟人物对话、三维数字古城等智能科技技术,跨越时空,互动体验红学文化。
据张家湾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研讨会进一步探究考证了曹雪芹及《红楼梦》同张家湾古镇之间的历史谜题。张家湾将继续发掘自身的红学文化底蕴,借助区域内丰富的水资源,重点对主要河道进行综合治理、生态恢复,贯通水系,按照《红楼梦》中的描述,对花枝巷、十字街、葫芦庙等场景进行重现。同时打造了一条红学文化绿色走廊,上接环球影城,下接张家湾古镇,凸显红学文化与古镇底蕴,做到文脉、文象兼生并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