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作者为什么被贬到池州任职(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可能没说实话)
清明的作者为什么被贬到池州任职(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可能没说实话!)
清明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是我们缅怀先祖,寄托哀思的重要日子。今年清明假期天气大好,很多城市都艳阳高照,不曾想到这样的天气却忽然让一千多年前的杜牧又火了一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打小就学过他的一首名为《清明》的古诗,诗中所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早已深深地铭记在我们心里,于是我们就形成了思维定式:清明时节必下雨,不然契合不了我们祭祖追思的心意。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就要从杜牧作此诗的经历说起。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自25岁登进士第之后就一直为官,与许多古代诗人一样,他既是诗人,也是官员。但那时的唐朝早已没有了鼎盛时期的热闹与繁华,朝局方面,内有宦官把持朝政,外有藩镇拥兵割据,国力日渐贫弱;诗坛方面,盛唐时大家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被现实的抑郁和痛苦代替,更多的已是对世事变幻的叹息和国家衰落的无力之感。
相传此诗作于杜牧池州任上,那时他刚四十岁出头,正是欲在官场上大展拳脚的时候,但无奈卷入朝廷党争,所以其实是遭贬谪到池州的,自然而然地为这场外放之路蒙上了一层伤感的情绪。
首两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可能杜牧当天确实遇上了下雨,然后又眼见祭祖扫墓的人们悲伤肃穆,此情此景再加上自身的经历,让他不禁发出了这样惆怅的咏叹。但也有可能当天他并没遇着下雨,而是为了表现清明这个缅怀追思的特定氛围而创造了这个特定情景,这种手法在其他诗人手中有体现,在杜牧本人的其他诗作中也有体现。
比如他的《望少华三首》之一中写道“今对晴风无十里,世缘多累暗生悲”,天晴天阴我们早已不可考,但诗人想借此来表达内心“暗生悲”的失落却是肯定的;在《登乐游原》中诗人写“长空淡淡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当时是否有孤鸟飞过也不一定,但诗人想要借此表达的“万古销沉”的伤感却是因此而更加形象了。所以这样看来,这首《清明》开篇所说的“雨纷纷”,很有可能也是为了将我们引入到接下来想要表达的“欲断魂”的感情中去,并不一定就是真的有雨。
不过诗人并不愿一味沉溺于这“断魂”的愁绪中,还是想要寻求一种解脱,亦或是暂时的解脱,所以诗人想到了借酒消愁,就有了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借酒消愁是古代诗人们最常见的做法,李白无人作陪,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白居易听完一曲《琵琶行》,顿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忧国忧民的杜甫,更是“却忆年年人醉时,只今未醉先已悲”。而至于杜牧,甚至喊出过“假如三万六千日,半是悲哀半是愁”的锥心之语,面对这失意的人生自然是免不了要一醉解千愁的。
所以纵观全诗,在清明这个特殊的节日,诗人给我们渲染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景象,把我们带入到诗中人(同时也是诗人)的愁绪之中;然后又用独特的手法将我们从愁绪中拯救出来,表现了诗人不愿一味消沉,还是想要寻求超越和解脱的心绪。虽然只有短短数句,但却让人感同身受,这恐怕就是我们为什么对这首诗如此熟悉的缘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