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敏芝个人资料简介24年后才明白当初张艺谋为何反对她继续当演员
魏敏芝个人资料简介:24年后才明白当初张艺谋,为何反对她继续当演员
1985年,在河北赤诚县的一个小山村,有一个人家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姐妹,姐姐的名字叫做魏敏芝。
赤城县这个县,是当地有名的贫困县,直到2020年才被摘掉了帽子,小时候的魏家也是特别的贫困。
也正因为此,1998年,当大导演张艺谋想拍一部反映农村贫穷、教育等问题的电影的时候,走遍全国,遍寻拍摄地,直到走到赤诚,才渐渐找到了感觉。
那时的张艺谋,自1987年执导《红高粱》成功后,对农村题材的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巩俐
虽然从《红高粱》开始,《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剧,张艺谋合作的女演员还是以巩俐为主,但在演员的选择上,张艺谋却并不执着于巩俐。
只要是他看好的剧本,他相信自己的导演能力和指导水平,他敢启用也不怕用新人。
于是,1998年,当他拿到《一个都不能少》的剧本后,他便开始研究选角和拍摄的方向。
剧本讲述的是一个乡村教师有急事回家,请一个初中女生来水泉小学代课的故事,而这个初中女生就是主角。
章子怡
像这样一位乡村教师,巩俐、章子怡等专业演员自然能演,但必然会有刻意的痕迹。
而张艺谋深知,农村写实电影必然是越真实越好。
当选定拍摄地赤诚后,他便开始寻找真正的素人演员。
副导演和魏敏芝(右)魏聪芝(左)
当时,剧组的副导演很快就找到了13岁的魏家姐妹,魏敏芝和魏聪芝。
两人不仅年龄合适,那脸上自然的高原红也符合剧中乡村教师的气质。
于是,副导演把她俩带到张艺谋的面前。
面对张艺谋,魏家姐妹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叔叔在娱乐圈的能力有多大,能否改变自己的人生,甚至连电影是什么她们也不知道。
但是,从副导演的口中得知,这位叔叔想要找会唱歌跳舞的孩子拍戏。
于是,胆大的姐姐魏敏芝主动在老张面前表演,并表示自己可以演戏。
而内向的妹妹则一直躲在姐姐身后。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魏敏芝的一生就这样改变了。
在简单的面试后,张艺谋决定让魏敏芝参加剧组的海选。
开朗又有些艺术天赋的她很快在一万多名农村女孩中脱颖而出,最后和另外一个姑娘参加了决赛。
而决赛的考题却很简单,就是两个人站在街上,冲着人群大喊,谁喊的声音大就能胜出。
这个考试看似简单,但对参赛者来说是个极大的考验,这需要她们胆大泼辣,而多数的农村姑娘平时很少逛街,有的甚至连村外的世界都没见过,在大街上喊难免会有些恐惧。
让人没想到的是,魏敏芝站在街上就冲着人群大喊,哪里人多去哪里,而另一位姑娘则表现的十分娇羞。
就这样,原本在家养猪的13岁姑娘魏敏芝顺利成为了“谋女郎”,参加了电影拍摄。
而演戏的过程也十分简单,因为张艺谋就想要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所以魏敏芝只演了几个月的“自己”就结束了拍摄。
但演好自己,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
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上映后,姜文曾说,这女孩演的真好,这种不做作的表现,要让专业演员去演,起码要练习两三年。
而更重要的是,电影上映后,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也拿到了国内百花奖的最佳故事奖。
而这个没学过表演的魏敏芝也被美国“青少年艺术家”电影评选为1999年度的最佳表演奖。
毫无疑问,魏敏芝火了。
当时,很多艺术类院校向她邀约,想让她去自己的学校读书,也有一些电影电视剧想要找她来拍。
对于这意外的惊喜,小魏曾经请教过张艺谋。
张艺谋说,你不太适合进娱乐圈当演员,我也不想让你进娱乐圈,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
这样的建议,对于14岁的魏敏芝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毕竟一个农村娃,终于有了赚钱养家、出人头地的机会,白白放弃确实可惜。
但出于对张艺谋的尊重和信任,魏敏芝还是推掉了所有的邀约,去石家庄的一所中学读书。
而直到11年后,魏敏芝才知道当初张叔叔的这个建议,对自己来说,到底有多明智。
刚去石家庄上中学,大家平时都用普通话交流,而想过要做专业演员的魏敏芝还是一嘴的方言。
虽然在课堂上,她也很自信,但是每当老师叫她起来回答问题,她还是有些说不清楚。
后来,在初中的几年,她加紧锻炼,终于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在她顺利考上高中后,她的心中还是有个影视梦,她知道,张艺谋对自己说过,自己不适合当演员,但她可以当导演啊。
于是,她对自己的父亲说,她想考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
对于这个想法,父亲觉得很荒谬,毕竟他知道,当初女儿演戏成功就是因为本色出演。
而在现实生活中,不需要演技,只需要本色出演的电影很少,况且女儿这次的梦想是要做导演,虽然不需要漂亮,但专业性似乎更强了。
而19岁的魏敏芝却不懂,她觉得自己有梦想就该去北影试试。
没过多久,现实给了她一记响亮的闷棍,在北影的第一次面试中,小魏直接被刷了下来。
走出考场,有位记者采访她,和她聊起了电影,她甚至连记者口中说的影视专业术语都听不懂。
虽然她很努力地在学,但复试还是考的一塌糊涂。
几天后,她踏上了回石家庄的火车,在路上,她又想起张叔叔对自己说过的话,好好读书才是最重要的。
高考的最后几个月,她每天晚上都窝在被窝里看书,用坏了好几个手电,她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普通的大学生。
可没过多久,命运再次反转了。
西安外国语下属的影视传媒学院招生,魏敏芝再次心动了。
这次,她顺利通过了艺考,只等待最后的文化课考试。
2004年6月,高考结束,虽然考的不高,但魏敏芝还是顺利通过分数线,成为了西安外国语编导系的学生。
故事发展到这,可能很多人会说,魏敏芝只要按部就班做好一个导演就行了。
或许,当初魏敏芝自己也是这么想的。
在大学学了两年编导后,她学着张艺谋的样子,找了几个素人演员,拍了一部叫《母亲的心愿》的电视剧,描写婆媳矛盾,希望能拍出生活最真实的状态。
学的倒是有模有样,但她却不明白,不是让素人演员按照自己的生活去拍摄,就能拍出写实的影视作品。
当初她拍《一个都不能少》能成功,除了她的本色表演,更重要的是张艺谋在背后设计的各种矛盾冲突和影视技巧,是一种典型的“戏保人”的形式。
而她的这部作品,既没有高超的导演手段,又只请了几个素人演员,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别说获国际大奖,甚至都没有卫视频道愿意出钱购买,也几乎没有什么播放量。
如果继续下去,小魏的导演梦很快就会破灭。
这时,有个叫陈尔岗的人出现在了魏敏芝的生命中。
他是美国杨百翰大学的教授,因为看过《一个都不能少》,又从事着贫困儿童的教育工作,所以在他来中国交流时,他想起了魏敏芝。
当真正见到魏敏芝后,他发现这个姑娘非常的执著而且怀揣梦想。
这时,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想推荐魏敏芝去杨百翰大学留学,继续她的导演梦。
而魏敏芝,也想起了张叔叔当年“好好读书”的嘱托,恶补了很长时间的英语,来到了杨百翰大学,就读电视传媒专业。
在国外学习的几年里,她不仅拿到了学校的全额奖学金,还和美籍华人刘锦辉结了婚,并且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
虽然那时的她可以加入美国国籍,但她却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
2010年,她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到了中国,开始从事电影工作。
几个月后,张艺谋带着自己的作品《山楂树之恋》参加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而魏敏芝则以一个电影工作者的身份坐在了台下。
当时,她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张提问,聊起了一些往事。
张艺谋看到她,激动的说,当时你跟着我拍电影,才14岁,现在真是给我一种在梦里的感觉。
其实对张艺谋来说,想用一部电影捧红一个演员并不难,但想不让这一夜爆红毁了这个演员的一生,不仅需要指引好方向,更需要演员自己的奋斗。
事实证明,魏敏芝做到了,虽然和那些影帝、影后相比,她的收入并不高,但她却完成了自己一生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