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孩子的教育需求应选择本地学堂还是国际学校数据分析指向...
数据驱动:儿子五岁,入读国际学校。时为1999年,香港回归后两年,教育制度开始翻天覆地,变来变去,家长对本地学校失去信心,有朋友把念初中的子女急急送到外地去留学,子女念幼儿园或小学的家长,纷纷送子女进国际学校。儿子入读的国际学校,门外天天泊满不少名车,校务处挤满了穿名牌的太太替子女抢报名表。据说高峰期有三千多人等候名单。
本地学校并非一无是处。很多家长问我,他们应把子女送入本地学校还是国际学校?我的答案是,首要考虑家中的语言环境,如果家中无人懂英文,子女在国际学校以讲写英文为主,不仅会造成学习上的困难,而且还可能影响家庭沟通和文化认同。
另外,要考虑子女的性格和个性发展需求,如需要培养传统价值观和守规矩习惯,则可能更适合选择重视这些方面的本地学堂;而如果希望孩子能够接受更多新的思想和经验,则国际學校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面对这样的教育选择,我决定让儿子的实力证明自己,并且不论他是否被D名校录取,我都不会改变初衷,即使他考上了,也决意让他继续在国际學校完成他的成长旅程。我相信,以行动说话才是最有力的证明,而不是空谈或口头承诺。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收到了D名校面试通知,但我坚定了自己的立场,即使儿子被D名校录取,也不会改变我们的决定。在这过程中,我也意识到有些潜规则存在于教育体系之中,比如要求父母陪同孩子参加面试,这些都是对单亲家庭权利的一种歧视,对于平等机会的追求来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后,当我们收到了喜讯——儿子的名字出现在了那张110位状元榜上时,我感到既欣慰又感激。但最终,我们没有转学,而是保持了原来的安排,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的道路。这也是我对于教育理念的一个坚持,那就是通过实际行动来展现自己的态度,而不是简单地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