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植淳自如之旅中的青春与艺术探索
《大河唱》:杨植淳的田间地头到哈佛大学之旅
在北京的自如旗下空间Z-SPACE,青年导演杨植淳与观众们分享了他从田间地头走到哈佛大学的故事。他的纪录片《大河唱》记录了他三年时间对中国西北民间曲艺艺术家苏阳和其他四位艺人的深度探索。
杨植淳的摄影之旅始于2016年,当时他遇见了摇滚歌手苏阳,并被吸引到了苏阳跨界艺术创作计划“黄河今流”。这项计划旨在将传统音乐元素融入现代文化中。杨植淳决定拍摄一部纪录片,以记录这一过程。
然而,最初的计划并未完全按照预期进行。当初打算只记录苏阳及其团队,但由于电影需要包含更多内容,团队决定扩展镜头,让它覆盖更广泛的主题,如花儿、秦腔、道情皮影和陕北说书。这也意味着跟拍对象从一个单一的人物变成了多个不同的民间艺人。
随后,杨植�3831以三个月为期限开始跟踪环县道情皮影艺人老魏以及固原花儿歌手马风山。他所带来的问题是:“土地是否决定了音乐特性?当地人们有电视也有手机,为何戏班子依旧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去唱戏?”这些问题驱使他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不断探索。
通过长时间相处与被拍摄者建立信任关系,使得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真实感而非简单真实性。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他使用参与式观察方法,与当地人民生活同步,用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去了解他们,并用他们自己的视角思考问题,最终得到答案。
《大河唱》的成果不仅仅是关于音乐,更是一次关于传统与现代之间隔阂消失,以及如何让传统具有生命力的探索。对于那些曾经对此感到疑惑的问题,如何解答,这一切都来源于对地方生活细节和历史背景深入研究。
谈及纪录片行业的心路历程,杨植淳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接触纪录片时所学到的课程——温暖他人还是改善自我。他发现,在拍摄过程中,他更多的是改善自己,但最终发现自己的付出确实能够温暖他人。这就是他的动力,也是继续坚持下去的一种满足感,即享受每一次超出预想段落出现的时候带来的惊喜,每一次体验别人的生活都是价值得以验证的一个机会。
最后,在提问环节,一名观众询问,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杨植淳能够坚持如此漫长的拍摄周期?面对这个问题,杨植 淳笑着回答:“我享受的是拍摄过程本身,我喜欢体验不同的生活。我认为我的付出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