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圈文中杨植淳这位从田间地头走到哈佛大学的青年导演又将如何脱颖而出他如何以独特视角为自如带来新鲜
从五道口的喧嚣中出发,沿着黄河穿越无人区,跨过7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来到荒凉的黄土高原,用1600小时的镜头记录下边疆艺人的歌谣传唱——在将摄像机“埋进土里”三年后,青年导演杨植淳带着他的纪录片《大地颂》回到了自如旗下的空间Z-SPACE,在古老的大树下,与他的观众们分享作品背后的故事。
从音乐到纪录片,三年的探索之旅 2016年,杨植淳遇见了摇滚歌手苏阳。苏阳正好启动了一个跨界艺术计划——“黄河今流”,整理自己十几年来的民间曲艺歌词、唱腔,并以展览与演出的形式对传统进行现代化改编。这引起了杨植淳与拍摄团队的兴趣。一直渴望记录中国本土音乐发展历程的杨植淳,就做出了为苏阳拍摄纪录片的决定。
最初,杨植淳和团队打算用《大地颂》完整记录苏阳“黄河今流”计划,但仅仅是音乐纪录还不足以撑起90分钟电影时长,因此转变成了创作电影,从而需要新的文本内容支持。于是,他们决定同时将镜头转向构成苏阳音乐四种代表性的元素:花儿、秦腔、道情皮影和陕北说书,将拍摄对象扩展至它们各自代表的人民艺术家。
按照计划,每位纪录片导演分别面对不同的民间艺人,而杨植淳被分配负责跟踪环县道情皮影艺人魏宗富和固原花儿歌手马风山,这段跟踪持续了三年。在这期间,他深入挖掘每个元素背后的故事,以及这些元素如何融入当地文化生活中。他也开始思考,一些地方为什么依然保留着那些看似落后的事物?
通过真实感塑造这部纪录 在杨植淳看来,最重要的是让观众感受到真实性,而不是简单复制现实。他认为,如果要真正捕捉某个瞬间或情境,那么必须投入时间去理解它,把自己的视角融入其中,让被拍摄者放松下来,也就是建立信任关系。“我们借鉴人类学与社会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参与式观察,我们会用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去了解当地人的生活。”
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日常生活,他选择住在老魏家的窑洞里,与他们一家共享食宿,并跟随老魏戏班子穿梭于环县山区村庄。在接触这些日常之后,他逐渐明白了音乐与当地文化之间联系,也发现了一些他之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
传承美好,延续初心 杨植淠希望这个项目能够成为一种美好的传承,让人们记住过去,同时也能看到未来。他认为,《大地颂》是一部可以带给所有年龄段观众共同观看并激发共鸣的情感体验。它不仅是关于过去,更是关于如何连接过去和现在,为未来的世代提供一个桥梁。
谈及从事纪录片行业的心路历程,杨植淠表示:“我享受的是过程,我喜欢去别人的生活中体验,当超乎预想的地方出现时,我会有很大的惊喜。我非常珍惜这一过程,同时也认为我的付出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