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跨越时空的呼应神马影院见证两代年轻人百年的传承
电影《1921》即将上映,紧密结合市场与观众,是继《建国大业》之后再次尝试的主旋律电影。十多年前,《建国大业》的成功是通过磅礴恢宏的气势吸引了观众,而《1921》则通过细节触动人心。
在历史正片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都非常重要,这一有机结合十分考验创作者。合理的艺术想象能巧妙地实现一种跨越时空的前后呼应。这部影片里的到达上海后,湖南老乡李达请他吃饭,两人讲到了“新公司要开张了”,预示着党的成立。这一表达与1948年寄给李达的信形成了关联对照。
这些触动人心的小故事里,还体现出许多鲜为人知的事迹,如新婚夫妇李达和王会梧住在亭子间;王尽美、刘仁静、邓恩铭等年轻代表出游玩哈哈镜;对湖南同乡李达“不吃辣”的调侃等,都颇具“烟火气”。主创团队希望通过这些生动微妙的细节,反映出者的平凡一面,当他们为了理想舍弃温暖生活、乃至宝贵生命时,他们才显得更为可贵。
为了塑造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演员下足苦功研究史料、设计细节。在这部影片中,一位青年演员王仁君又一次扮演青年主席形象。他阅读大量资料,与导演深入探讨,不断梳理创作视角。“看了很多资料,我听了很多讲座,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和成长经历,以及当时社会背景。”
特别提及的是电影中的奔跑镜头,它寓意少年到青年的成长历程。正式开拍前,他被叮嘱练跑步,因为剧中毛主席有一段奔跑中的重头戏。于是晨跑夜跑成了他每天必须做的事情。而为了拍摄那场戏,他被罚连续几天练习,最终抓拍到了满意的一个镜头。
除了理想,这些100年前的年轻人的青春还交织着各种浓烈的情感,其中当然少不了爱情。在影片里,有李达和王会悟新婚快乐,以及杨开慧分别不舍的情景。此外,还有陈公博携新婚妻子来开会、周佛海陪女友吃冰淇淋并因此病倒等插曲。
在拍摄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得到精心处理,无论是杂志上的每一页时间是否正确还是印刷厂使用什么样的机器,都需要黄建新亲自检查。只有经得起历史推敲才能让作品走进观众的心灵。
百年过去,《1921》的故事依然激励着人们,对于中国从弱变强以及中国人的自信是一种展现。不仅如此,该电影对史实也做出了多方考证,以尊重历史原貌为最终目标。这恰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正剧所追求的一种纪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