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河娱乐的星辰大海中杨植淳这个青年导演如何从田间地头走到哈佛大学的学府他是如何成为自如平台上的嘉宾
2016年,杨植淳认识了摇滚歌手苏阳。彼时苏阳刚好发起了一个跨界艺术创作计划——“黄河今流”,整理自己过去十几年来在民间采风时所记录的西北民间曲艺歌词、唱腔,并以展览与演出的形式对传统进行当代化的呈现。这引起了杨植淳与他的拍摄团队的兴趣。一直渴望记录中国本土音乐发展历程的杨植淳,做出了为苏阳拍摄纪录片的决定。
最初,杨植淳与他的团队打算用《大河唱》完整记录下苏阳的“黄河今流”跨界计划,但仅仅是音乐纪录还不足以撑起90分钟的电影时长,杨植 混表示:“从记录到电影创作转变,还需要有新的文本内容做支撑”。
于是,团队决定同时将镜头转向构成苏阳音乐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花儿、秦腔、道情皮影和陕北说书,拍摄对象也顺其自然地转为它们各自的人民艺术家。
按照计划,影片三名纪录片导演要分别面对不同的人民艺术家,杨植 混被分派负责跟拍的是环县道情皮影艺人“老魏”魏宗富与固原花儿歌手马风山,而这一跟便是三年。
回忆起跟拍这段经历,杨植 混感慨道,“在拍摄过程中我会很好奇,这里的土地是否决定了音乐特性?当地人们有电视,也有手机,他们为什么那些戏班子依旧会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到隔壁村子去唱戏?”他会觉得很疑惑。
抱着问题出发,他在接下来的三年内不断探索,最终得到了答案。在《大河唱》的拍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视角与合作意愿,与被摄者之间建立了一种信任关系,用真实感打好了这场纪录仗。他希望带着问题出发,在地方人的视角思考,最终得到答案。
影片上映后,他收获了很多反馈,有年长观众告诉他:片子真好,让人想起来小时候的一些回忆。这样的反馈非常打动他,他认为,《大河唱》是一部可以带着家人去看的大型纪录电影,可以让年轻人了解民间艺人,与老一辈观众实现相互理解,从传统走向现代传承。